在濰坊市寒亭區楊家埠村,63歲的木版年畫傳承人楊乃東正在指導年輕學徒雕刻新版《二十四節氣圖》。刻刀在梨木板上游走,木屑紛飛間,立春的耕牛、夏至的麥浪漸次顯現。這個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年畫之鄉,如今每年生產年畫2600萬張,風箏1000萬支,產品銷往3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銷售額過億元。楊家埠的變遷,其實,也正是濰坊非遺在新時代傳承發展的縮影。
濰坊現有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2項、國家級17項、省級125項、市級427項、縣級2044項,其中,省級非遺數量居全省第2位;現有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9名、省級90名、市級436名、縣級2049名。不論是從非遺項目數量看,還是從代表性傳承人數量看,濰坊都是名副其實的非遺大市。這些文化遺產的延續,離不開一代代匠人的堅守與創新。
在青州古城,隆盛糕點第六代傳人脫安利堅持用古法制作蜜三刀。從面粉發酵到香油煎炸,21道工序完全手工完成。為了讓年輕人接受傳統味道,他改良糖漿配方,推出小包裝產品,使這家百年老店年銷售額增長到3000萬元,帶動當地50多名村民就業。高密聶家莊泥塑傳承人聶鵬,將傳統“泥叫虎”改良為可拆卸的文創玩具,通過抖音直播演示制作過程,單場直播銷售額可達2萬余元。
政府搭建的非遺傳習所成為重要平臺。濰坊已在社區、學校建成127個非遺工坊,每年培訓學員1.2萬人次。臨朐紅絲硯制作技藝通過“非遺進校園”活動,在6所中小學開設選修課,培養出200多名青少年傳承人。這些實實在在的措施,讓老手藝在新時代扎下了新根。
面對現代消費需求,濰坊手藝人正在探索傳統工藝的現代化表達。
在濰城區,瑞福油脂公司將傳統小磨香油生產工藝標準化,建成可視化生產線。游客透過玻璃幕墻,能看到芝麻從清洗、烘炒到水代法取油的完整流程。這種“透明工廠”模式,讓這家百年老字號“新鮮感十足”,僅他們打造的“小磨香油博物館”年接待游客就逾萬人。
非遺與文旅的深度融合,也正在打開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十笏園文化街區將非遺體驗嵌入旅游動線。游客可以親手扎制風箏、印制年畫。這種沉浸式體驗帶動街區年接待游客280萬人次,周邊餐飲、住宿收入增長40%。寒亭區打造的“年畫小鎮”,將年畫元素融入街景布置、公共設施,開發年畫主題劇本殺,讓傳統文化變身“網紅打卡地”。
國際交流開辟新渠道。濰坊舉辦以風箏為主題的國際風箏會四十多屆,與相關團隊合作研發新材料、新技術,推出“科技風箏”“數字風箏”“VR沉浸式放風箏”,千年風箏有了“新引力”,“小風箏”儼然已經成為“大產業”,目前,濰坊風箏及相關產業總產值突破20億元,風箏年產量超過1.2億只,產品遠銷歐美、東南亞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國際、國內市場所占份額分別超過85%和80%,從業人員超10萬人;昌樂縣鄌郚鎮則將傳統制琴技藝與現代電聲技術結合,年產吉他200萬把,占據全球電吉他產量的30%,產品出口到幾十個國家和地區。
濰坊手造故事的背后,是傳統工藝與現代生活的精彩碰撞,更是文化自信的生動詮釋。當老手藝遇見新機遇,非遺將不是塵封的記憶,而是可以永續發展的活態文明。這種守正創新的突圍之路,正在為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傳承發展提供“濰坊方案”,正在書寫新的“手造華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