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熱話題
本期特邀專家/吳永筱 楊柳英
在剛剛過去的清明假期, 家長有帶孩子出去踏青,享受春光無限好嗎?是不是突然離開了電子產品,孩子就覺得無聊?隨著電子產品的普及,孩子們的生活被各種游戲、視頻和社交媒體填滿,似乎每時每刻都有事情可做。然而,離開電子產品的這種“無聊”的狀態,其實對孩子來說意義重大。無聊和發呆到底是不是浪費時間呢?家長該如何引導孩子正確看待和利用這些“無聊”的時光呢?
適度的無聊時光,是孩子成長的必要養分
在當今競爭激烈的教育環境中,許多家長傾向于將孩子的日程安排得密不透風,將任何未被學習任務占據的時間視為“空白”。“這種對‘無聊’的負面認知,實際上可能阻礙了孩子全面發展。”河源市第一中學心理教師吳永筱指出,這種觀念與現代心理學研究背道而馳。心理學研究成果顯示,強調適度的無聊時光并非教育死角,而是兒童成長的必要養分。
神經科學研究顯示,當大腦處于“無聊”狀態時,默認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會自發激活,這個負責自我反思、創造性思維和情景記憶的腦區,正是創新火花的發源地。心理學家桑迪·曼恩的追蹤研究發現,經歷過適度無聊體驗的兒童,更有助于鍛煉發散性思維和提高抗挫折能力。
吳永筱表示,無聊是孩子面對自我時的最初體驗,它是興趣的搖籃。當孩子脫離外部安排,不得不自主思考時,往往會誕生天馬行空的創意。例如,兒時玩石子,榕樹下捉蟋蟀,編故事的游戲等,正是無聊催生的自發探索。
吳永筱指出,兒童需要通過自主探索建構對世界的理解。當孩子感到無聊時,他們被迫面對一個問題:“我想做什么?”這一過程能幫助孩子識別自己的興趣(如無聊時選擇畫畫而非搭積木);培養耐心和延遲滿足能力(如等待靈感或同伴參與游戲)。無聊是孩子思考生活的機會,在無所事事中,他們學會傾聽內心,逐漸形成興趣和獨立意識。
真正的學習源于內在動機。吳永筱強調,在無聊中,孩子會自己設計游戲(如“過家家”);解決實際問題(如用積木搭一座能承重的橋);這些能力恰恰是AI時代最需要的“非程序化技能”。允許孩子管理無聊時光,實則是賦予他們規劃生活的練習,這對未來應對復雜社會至關重要。
無聊,讓孩子學會與自己相處
當孩子喊“無聊”時,他究竟想表達什么呢?吳永筱表示,當孩子說“我好無聊”時,可能有以下潛臺詞:“我需要你的陪伴”(低齡兒童常見);“我對當前活動不感興趣”(需尊重孩子的選擇權);“我累了,想換種方式放松”(如從作業切換到戶外活動)。“此時,父母就可以共情孩子,問一問他‘你覺得無聊是因為想玩新游戲,還是想和我待一會兒?’如果孩子是希望和父母待一會兒,那父母這期間不用刻意做什么,抱抱孩子,跟他隨意聊聊天即可。孩子此時只是想從父母身上獲得愛的充電,陪伴就足夠好了。如果孩子說,想參與新的活動,那父母就可以詢問孩子想參與什么新活動?給予孩子足夠的選擇權和自主權。若孩子需要活動建議,家長可提供‘非結構化’選擇(如涂鴉、積木、戶外探索)。這類活動無固定目標,能讓孩子自主定義玩法,保留創造空間。”吳永筱說。
“無聊不是教育的敵人,而是孩子與自我對話的契機。”吳永筱強調,在這個追求效率的時代,敢于讓孩子“浪費時間”,或許是最奢侈的養育智慧。“無聊是生命存在的一個必然的狀態,孩子正是在這樣的狀態中,完成生命給予的更高級別的任務——學會同自己相處。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里,讓我們一起放慢腳步,給孩子們一個更加寬松、自由的成長環境吧。”
獨處能力是情緒成熟的重要標志
日常生活中,當孩子說出“我好無聊”時,很多家長會陷入兩難:既擔心過度安排剝奪孩子的自主性,又憂慮虛度光陰影響孩子的發展。心理學研究發現,適度的無聊恰是培養創造力和心理韌性的黃金機會。斯坦福大學教育研究中心追蹤實驗顯示,每周擁有2—3小時自主安排時間的孩子,更有利于提高孩子問題解決能力。河源中學心理教師楊柳英從發展心理學角度,解析了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應對方法。
對于學齡前(3-6歲)孩子,家長要通過具象化引導其發展象征思維。比如,當孩子擺弄玩具說無聊時,家長蹲下來用“魔法提問”:“如果這個小熊會說話,它現在想去哪里冒險?”建議家長準備“神奇材料盒”(鵝卵石、小木塊、彩紙、自然物等),當孩子無聊時取出,家長可以問:“猜猜這些寶藏能變成什么?”家長可以每天抽出半小時陪同孩子共同完成這樣的對話。
小學低年級(7-9歲)的孩子開始渴望社會認同,家長可以說:“你上次在小區收集的樹葉做的畫作特別棒,要不要再創造個新作品?”家長可跟孩子一起制作“挑戰卡片”,用10種不同材料完成10幅畫作創作,計劃每周完成一幅畫作,最后可在家里辦個家庭展覽,培養孩子的目標感。
小學高年級(10-12歲)孩子抽象思維萌芽,家長可采用蘇格拉底式提問:“你覺得真正讓你無聊的是什么?是事情沒意思,還是暫時沒找到感興趣的點?”家長可引導制作“興趣探索地圖”,寫下所有想嘗試的事情,每周選1項實踐。
青春期(13歲以上)的孩子需要被賦予決策權,孩子在這個階段,家長要尊重其獨立性,可以說:“我注意到你在找事情做,你現在最想做的是什么?”家長與孩子共同制定自主時間公約,同時約定電子設備使用時段,留出孩子可自由支配的活動。
臨床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說:“獨處能力是情緒成熟的重要標志。”當家長不再急于填滿每個時間縫隙,孩子才能真正發展出自我對話的能力。
引導孩子與“無聊”做朋友
“媽媽,我好無聊啊……”這樣的場景正在無數家庭上演。楊柳英表示,當孩子們開始抱怨無聊,很多家長如臨大敵,立即啟動“救火模式”:遞上手機、打開動畫片、翻出繪本玩具等。但心理學研究表明,這些即時滿足恰恰切斷了孩子發展重要心理能力的契機。家長不妨嘗試以下做法。
1
搭建安全容器:
創設“無聊緩沖區”。在家里設置“神秘盒子”,放入未經加工的天然材料:松果、鵝卵石、麻繩、木片。這些開放式材料不會直接告知玩法,卻能激發孩子的原始創造力。
2
啟動觀察者模式:
從“解決問題”轉向“發現可能”。當孩子說“無聊”時,嘗試將“那我們來……”的句式改為“你注意到……”例如:“你注意到陽臺的綠蘿葉子在跳舞嗎?”“你發現積木在陽光下會有影子游戲嗎?”這種引導能幫助孩子建立對環境的覺察力。
3
制定“無聊轉化公式”:
情緒認知三步法。
教孩子識別:“我現在心里空空的,像被風吹過的空罐子”(情緒命名)
引導思考:“這個空罐子可以裝下什么有趣的東西呢?”(轉化啟動)
共同實踐:“我們試試把罐子變成傳聲筒,還是存錢罐?”(行動轉化)
這套方法基于情緒ABC理論,能幫助孩子將消極體驗轉化為創造動能。
4
建立家庭留白契約:
每周2小時無計劃時光。全家人共同簽署“留白協議”,約定每周固定時段不安排任何既定活動。研究發現,家庭集體留白能提升親子互動質量,促進心智化能力發展
兒童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說過:“游戲是兒童自我發展的最高表現形式。”而優質的游戲,往往始于看似空白的無聊時刻。當我們不再急于填滿每個時間縫隙,孩子才能在這些縫隙里播種想象,收獲成長。
家教小課堂
東莞市東莞外國語學校專職心理老師 周琦
碎碎念
與人為善的孩子更具幸福感、更懂愛
與人為善的習慣是指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長期形成的以善意和友愛對待他人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方式。在孩子的成長旅程中,與人為善習慣的養成如同播種希望,它不僅是孩子擁有良好人際交往的重要基石,也能讓孩子更具有幸福感,更懂得愛。
小學階段,孩子的思維以直觀形象為主,對與人為善的理解相對簡單,往往是從具體的、看得見摸得著的行為出發。例如,他們可能認為“與人為善就是幫助別人撿起掉在地上的東西”或者“看到別人摔倒,扶他起來”。父母想要培養孩子與人為善的習慣,也需要采用較為直觀的方式,如以身作則,通過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孩子,讓孩子成為一個與人為善的人。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照顧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乘坐電梯的時候讓孩子主動幫助有需要的人按電梯;周末帶孩子一起參加志愿服務,感受幫助他人的快樂等,事后還需要及時肯定孩子的價值,進一步促進孩子與人為善習慣的養成。
練一練
暖心捐贈體驗
1.活動準備:和孩子一起收集不再需要的玩具、書籍、衣物等物品,整理干凈并分類打包。聯系當地的孤兒院、貧困山區學校或社區服務中心,了解他們的需求和接收捐贈的時間、地點。
2.活動過程:父母和孩子一起將捐贈物品送到接收地點,讓孩子親自把物品交給工作人員或需要幫助的人。鼓勵孩子與他們交流,了解這些物品將如何幫助到他人。
3.活動分享:回家后,和孩子一起討論捐贈過程中的感受,引導孩子思考自己的物品能給別人帶來快樂和幫助,體會與人為善的意義。
溫馨提示:在孩子出現與人為善的行為時,父母適當的精神獎勵如具體的表揚和肯定,能夠及時強化孩子與人為善的行為,同時,父母也需慎用物質獎勵,避免孩子為了獲得獎勵而做出與人為善行為,減少了該行為所帶來的喜悅和成就感。
心理老師日志
從隱秘角落到心靈舞臺:心理教師成長探索之旅
文/佛山市順德區梁開初級中學心理教師 林麗斯
等風來
種樹的最佳時機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但如果十年間,不斷有人告訴你“種錯了”,并拔掉小樹苗,讓你從頭再來,你會如何應對呢?
作為學校里的第一位心理老師,我勤勤懇懇地播種栽培心育小樹苗,但總有人說,心理樹苗沒價值。于是,小樹苗被拔掉,我手中被塞滿團委、班主任,還有道法的種子……又過了幾年,根據新條例,我必須種植心理樹苗。不可抗拒地,我和心理種子一并被安排到了隱秘的角落——心理室。
等待,等來的是被安排。
追風去
漸漸地,我明白,唯有主動出擊,追風而去,才能不負初心。
與領導協商、爭取社團、籌辦活動月……既然沒人留意隱秘角落,我便主動站到人群中。
我努力在人群中發聲,卻面臨尷尬的“三無”困境:心理科長,光棍司令——無助;主流學校,非主流學科——無用;績效最低,評優絕緣——無望。典型抑郁癥“三無”癥狀。
我覺察到自己的焦慮與著急。當不被看見,價值從何體現?直到——
“人生就是,急也沒有用。”
這是來訪學生的小結。他說:“我知道走出這個房間,現實問題不會馬上得到解決。但我知道,在這里,有一個人,能好好地聽我說話,認真聽我的故事,不是每個人都能這么幸運,碰到這樣的老師。”
這一刻,說不清誰治愈了誰。
正是無數這樣的時刻,讓我意識到,即使在最不起眼的角落,努力也能帶來改變。心理室遠離熙熙攘攘,卻有著傾聽和理解的溫暖。在隱秘角落默默耕耘的人,往往不以鮮花和掌聲為伴。追風的日子平淡寂寥,但風來過,小草會知道,花兒會知道,云朵也會知道。
乘風起
春風漸起。國家制定戰略、頒發文件,隱秘角落被春風吹得不再隱秘。市星級輔導室評比后,心理室越來越受學生歡迎,領導也會與我共商心理工作,心育愈發得到重視。
乘風而上。我積極參加培訓,提升專業素養,把嶄新的思考和多年積累運用到賽事和實踐中,最終斬獲第四屆廣東省中小學心理教師專業技能大賽一等獎,以及四省市心理教師技能展示活動特等獎。
春風吹散云霧,隱秘角落照進了陽光。春風帶來機遇,也帶來了成長。
風漸熄
風起,帶來榮譽。
風息,歸于平靜。
但我的旅程并未結束。在不再隱秘的角落,一位心理老師內心更加堅定。
驀然回首,弱小樹苗初成一方綠蔭。我組建了心理團隊,成員分工明確,默契無限,團隊獲評區優秀科組;青藍工程中,指導六位教師獲得省、市級心理專業賽事獎項,我也獲得“區優秀教研組長”稱號。
未來,或許還會有人說,你種錯樹了。
那時,我將淡然一笑,無論前路多么崎嶇,我都能活在當下,為所當為,堅守初心,不斷前行
(此文選自廣東省教育廳舉辦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月”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故事獲獎作品,特別鳴謝廣東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專業指導)
來源:羊城晚報
編輯:廣東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