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各位,你執著于孩子學習和成績的目的是什么?
是要讓他有一個好的未來?還是下意識地把孩子當作“投資對象”實現回報的閉環?
潘多拉的魔盒
有一位安徽“學霸”,名叫邱明。從小時候起,他的父母就一直強調要他專注于學習。
“任何事情你都可以不用管,只要保證你的學習成績就好?!逼涓改笌е@樣的想法,將邱明“軟禁”在一個名叫“學習”的囚籠之中。
家務活可以不用做,自理能力也不用鍛煉,社交更不是他當前最重要的東西。對他來說,活著唯一的意義只有學習。
就這樣邱明一路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
回憶他曾經的生活,哪怕是父母給了零花錢,他也根本不敢亂花,只會拿這些錢買點課外讀物、文具等物品。
在父母的眼中,這又成了邱明“熱愛學習,專注學習”的“證明”。最終,這成了一個怪圈,讓邱明逐漸扭曲。
2024年,邱明高考考了672分。這個成績完全可以用“光宗耀祖”來形容了。
為了獎勵兒子,邱明父母給了他10000塊錢,讓他出去旅游散心。
很快邱明就帶著獎金和行李去到了云南昆明。就在父母欣慰自己的決定的時候,警察卻打來了電話。
在電話里警察表示,邱明返程路上在機場等飛機的時候,在衛生間里偷拍了女孩如廁的影片。
邱明的父母都傻了,這怎么可能呢?孩子的學習成績這么優秀,怎么能做出這種事情呢?
一天后,他們到了邱明面前。經過受害者、警方提供的證據,以及邱明自己的描述,他確實是偷拍女生的罪魁禍首。
邱明母親聽后,狠狠地扇了兒子一巴掌,對受害者和警方憤怒地說:“就當我沒生過他!”
此時此刻,邱明成了這位望子成龍母親眼中,最大的“敗筆”。
她問兒子為什么這么做?邱明的回答,就像一道驚雷劈碎了母親前半生最重要的幻夢:
“媽媽,我好壓抑,偷拍就是我宣泄的窗口,我這次也沒能忍住……”
多年來,這位母親跟自己的丈夫,只關心孩子的成績和學習,最終還是不得不打開這個由他們親手打造的“潘多拉魔盒”。
通過這樣一件事,我們也要聯想到自己。
莫要讓學習沖刷掉人性
這種故事比比皆是,比如“北大弒母案”里的罪魁禍首吳謝宇。
他也是眾人眼中的“完美學霸”,最后卻因為內心極度的扭曲,手刃了親生母親。
你能說他們天生就是作惡的壞蛋嗎?我覺得不然,悲劇的根源還是來自于原生家庭向他們灌輸的東西。
在電視劇《鳴龍少年》里,有兩個對此鮮明的角色。
一位是普通人家出身的,被母親以“學習最大”而全方位照顧的禹洋,除了學習,他什么都不會,甚至能在大庭廣眾“拉褲兜”。
另一位名叫沈耀,是富家學霸,但由于其父親對他的高要求,以及長期因學習而產生的壓力,成了以“自虐”發泄情感的雙相患者。
毫無疑問,如果一個孩子只關注在學習成績上,那么學習就不再是他進步的階梯,而是成為沖刷其人性的“惡魔”。
真正的學習,是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建立正確的三觀,而不是讓他們成為考試機器,或者是“小鎮做題家”。
扭曲地釋放
弗洛伊德認為,當人的欲望不能通過正常手段釋放出來的時候,它最終會被壓制得扭曲,以破壞道德甚至法律的姿態爆發出來。
在邱明的案件里,他曾向母親坦言自己“快被逼瘋”了。正是這種心態,讓他以偷拍為樂,最后完全走向扭曲。
這與他的父母息息相關。在邱明的成長道路上,父母不僅壓縮了他的人生道路,甚至剝奪了他的自理能力和社交的權利。
這直接導致他情緒調節能力無限接近于“真空”。
而最終換來的,就像是雨后的新芽無論如何都無法破土而出的壓抑感。可想而知,這會給孩子多大的壓力。
如果不想讓孩子走上扭曲的道路,父母就要讓孩子在自己的懷抱中,盡量自由自在地飛翔。
也要清楚,學習無非就是一個掌握生存技能的事情,太執著于成績,其實會讓孩子失去更多重要的東西。
希望這種悲劇不再發生,希望孩子們都能在有愛的環境中茁壯成長。
家長也不要把孩子人生嫁接到自己的遺憾上了,他們是你的孩子,卻不是你的“第二次生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