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桂平,當很多人還在說西江水運如何發達的時候,可能很多人都不會想到,桂平也會干旱。
自古以來,桂平以三江匯流而聞名,是西江上的一顆耀眼的明珠。并且背靠大山(西山)而面臨平原(位于潯郁平原中部),農業發達,是廣西有名的“糧倉”、“米袋子”。在歷史的發展中,哪怕是到了現在,它的發展重心也是在農業。所以,在以前以農業為主的發展階段,依靠著得天獨厚的條件,使得它一直處在廣西的經濟強縣前列。
過去的幾十年里,桂平還分別在南北的兩條水(郁江和黔江)中修了兩座水利大壩,進行蓄水發電。按理說,桂平不會干旱才對,并且對農業的灌溉更是會起到加強作用。
但偏偏就干旱了。在過去的大半年里,桂平都沒有迎來一場有效的降雨。有人說明明下了啊,其實,那不過是人工增雨,雖然催雨下了,可是,沒有有效緩解災情。
威記前兩天落鄉,看到有的鄉鎮還在犁田,有的鄉鎮的地竟然都沒有耙過的痕跡!按理說春耕都已經結束了才對,地里的稻苗應該都長起來了。因為在桂平,一般來說清明前后正是農忙的時節。
這種情況之下,會不會荒廢了一個種糧季?
這也說明,在桂平種田,還是要靠天吃飯。黔江的大藤峽水電大壩,和郁江的船閘對桂平農業灌溉來說似乎幫助不大?
在威記看來,其實,大壩的建設雖為桂平帶來了穩定的電力供應,但其主要功能是發電與防洪,對于農業灌溉的直接助益確實有限。加之近年來氣候變化的影響,降水模式變得愈發不可預測,即便是大型水利工程也難以完全抵御這種極端天氣的挑戰。
那些未能及時犁田播種的鄉鎮,很多人有些發愁,就像威記的親戚一樣,他們聚在一起討論著對策,有的決定改種耐旱作物,有的則計劃從鄰近水源充足的地方引水灌溉,盡管這意味著更高的成本和辛勞,可是天大地大,種田事大,總之都在千方百計想著怎么才能插秧種田。
據說當地也在行動,比如從江中取水進行調配水資源,以盡力減輕干旱帶來的影響。
大藤峽水電大壩與郁江船閘雖非專為灌溉而建,但在旱情嚴重時,其調節作用仍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合理調度水量,可一定程度上緩解下游的用水緊張。只是,面對自然的力量,人類的技術與管理仍需不斷探索與優化,以期在保障生態安全的前提下,最大化地服務于社會經濟發展與民生需求。
今年干旱,無疑給桂平的農業敲響了警鐘,提醒人們在依賴科技與自然的同時,更要增強對自然環境的敬畏之心,尋找更為可持續的農業發展之路。
同時也給桂平帶來了思考,是不是要把水利進行再一次的優化?
因為按照地理劃分,郁江水可以供應南區的農田灌溉,而黔江水更適合作為水運用水。可是,桂平水系發達,這對于農田水渠的修建,就顯得有些復雜了,架飛渡或者利用天然水道進行引流等等,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也是難!
這里是廣西,發現廣西之美,感受廣西之美!
我是阿威,用溫暖的文字,講述廣西人文!謝謝閱讀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