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宣城市宣州區召開“團聚宣州”社區實踐項目兩周年總結暨加強校地共青團融合發展推進會。2023年年初,合肥工業大學宣城校區(以下簡稱合工大宣城校區)團委與團宣州區委聯合啟動“團聚宣州”社區實踐項目,將社區青春行動與青年志愿服務結合,推進校地合作參與社區青春行動、服務基層社會治理。兩年來,合工大宣城校區12個系63個班級團支部與宣州區12個鄉(鎮)、街道73個行政村、社區結對共建,常態化參與社區治理、文化傳承、鄉村振興等實踐活動,走出了一條校地協同育人與基層治理創新雙向賦能的新路徑。
下沉社區的大學生
兩年的大學生活對于合工大宣城校區2022級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學生陳雨濃來說忙碌而充實,除了學習專業知識,他還樂此不疲地參與各類社會實踐活動。其中,他與宣州區洪林鎮洪林社區結對開展產業調研、技術推廣、科普服務等活動,在科技賦農的過程中,讓課本知識與實驗室成果在泥土里生根發芽。
2023年11月,由合工大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和宣州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二屆宣州農業加工產業發展論壇舉辦。陳雨濃作為學生志愿者參與了論壇的籌備及保障工作,并為農業產業升級建言獻策。之后,在洪林鎮推廣“禽舍環境控制”系統時,一個年齡偏大的養殖戶認為設備操作復雜從而產生抵觸情緒。陳雨濃和實踐團隊連夜將系統的控制界面改成了語音交互系統,幫助養殖戶提升了生產效能。
去年暑期,陳雨濃跟隨“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赴宣州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調研,了解到一家肉類加工廠因碎骨殘留問題屢遭投訴。沒多久,他便和團隊利用專利“機器視覺碎骨檢測系統”對原先的生產線進行了升級改造。不想,系統安裝后卻因為受到車間里的蒸汽干擾導致攝像頭失靈。為此,他和團隊又更換了耐高溫的工業相機,并增加了AI動態模糊修正功能,最終將碎骨檢測的準確率從70%提升至95%。連工廠經驗豐富的質檢員都感慨:“你們這群大學生比我們這些老師傅還‘火眼金睛’。”
“走進社區參與實踐,就是走進了真實的社會。”在宣州區鰲峰街道錦城社區開展的一次兒童陪伴活動中,合工大宣城校區2022級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專業學生劉柳悅關注到了坐在拐角、默不作聲的小男孩樂樂(化名)。熱心的劉柳悅主動走上前,引導他和自己一起制作手工、參與游戲。看著樂樂從怯懦、不理會到慢慢伸出手,再到微笑著展示自己完成的作品,劉柳悅說,那一刻,抽象的社會問題化作了指尖可觸的溫度。
此外,劉柳悅連續兩年參與宣州區“老舊小區改造”項目,聯合宣州區住建局,對未改造、改造中以及完成改造的老舊小區展開走訪調研。她利用所學的專業知識,針對實際調研中發現的問題,撰寫了一份對應的解決方案。去年暑期,她又帶隊在宣州區開展和美鄉村建設調研活動,從“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環境保護措施”“經濟發展狀況”以及“居民精神物質生活質量”等方面開展走訪調研,并形成調研報告。“土木工程不是冷硬的混凝土,當我們蹲下來傾聽這片土地的心跳,圖紙上的那些坐標便有了溫度。”劉柳悅表示。
在宣州區鰲峰街道陽德社區,合工大宣城校區2023級法學專業學生袁欣雨的普法課堂很受歡迎。針對未成年人,她開展趣味普法小課堂;針對老年人,她制作海報科普電信詐騙。她既能用趣味法治視頻逗得孩子們前仰后合,也能通過“煙頭換雞蛋”的活動讓老奶奶布滿皺紋的臉上舒展笑顏,還能在紅色宣講時讓革命先輩的草鞋踏響新時代的回聲,播撒紅色的種子。
袁欣雨將法律條文轉化為市井語言,在社區街巷傳承法治薪火。如今,社區居民遇到法律問題就會想到找“小袁老師”咨詢。對此,她說:“我們憑借自己所學的知識,為社區治理提供新思路、開拓新道路,在這個過程中,既提升了自我,又反哺了社會,實現雙贏,很有意義。”
兩年來,“團聚宣州”社區實踐項目讓青春激流在宣州大地交匯,激發出青春奔赴基層的信心與決心。大學生們用智慧與汗水印證:當青春力量下沉基層一線,象牙塔里的知識、實驗室里的數據便能夠在實踐中淬煉出豐碩的果實。
陳雨濃在鄉村開展調研
劉柳悅(右)開展反詐宣傳
袁欣雨(右一)在兒童服務站陪伴孩子
可圈可點的治理變遷
“過去兩年,街道圍繞‘團聚宣州’社區實踐項目的重心,精心搭建實踐平臺,不斷拓展實踐領域。大學生們在實踐中增長了才干,街道和社區也收獲了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果。”采訪中,鰲峰街道團工委書記高陳一一悉數合工大宣城校區大學生投身社區的精彩實踐:在社區宣傳活動中,大學生通過派發傳單、講述事例等方式傳播文明創建,有效提升居民的創建意識;在環境整治活動中,大學生不怕臟、不怕累,清理衛生死角,打造整潔美觀的社區環境;在關愛孤寡老人方面,大學生陪他們聊天、表演節目,給老人帶去了溫暖與歡樂;在未成年人教育方面,大學生精心打造課程,耐心進行輔導,用心陪伴、用愛澆灌。“大學生帶來的新思想、新觀念為街道的各項工作注入了新動力。”高陳補充道。
兩年來,宣州區澄江街道為“團聚宣州”社區實踐項目精心設計了包含社區服務、文化傳承、社會實踐等多類別的“實踐菜單”。街道團工委書記俞龍介紹,圍繞街道社區治理需求,組織大學生開展“兒童服務站·公益小課堂”活動,豐富社區兒童的課余生活;開展文明創建專項活動,組織大學生參與社區環境整治;結合街道境內的開元古塔等文化資源,組織大學生開展文化調研與宣傳活動;引導大學生擔任社區政策宣傳員,普及各類政策法規;組織專業相關的大學生深入鄉村,為農戶提供農業技術指導等。“大學生協助社區工作人員開展信息采集、活動組織、科技助農等工作,極大地提高了社區的工作效率。”俞龍表示,兩年來,大學生參與社區實踐帶給社區的改變可圈可點。
采訪中,街道也客觀地指出了社區實踐項目存在一些有待改進的問題。例如,部分實踐活動缺乏長期規劃和連貫性,存在“碎片化”現象,難以產生長期穩定的效果;部分實踐活動局限于簡單的志愿服務類別,未能充分發揮高校大學生的專業優勢和年齡優勢;校地雙方的溝通協調機制還不夠完善,導致在一些活動的組織實施過程中出現銜接不暢的情況等。
針對這些問題,街道提出了一些發展思路和計劃。例如,系統地謀劃實踐項目,制定詳細的項目規劃,明確每個階段的目標和任務,確保實踐活動具有連貫性和可持續性;不斷拓展實踐領域,創新實踐形式,引導大學生將前沿科技應用到社區發展中;校地雙方建立常態化溝通渠道,實現信息的實時共享和交流,提高工作效率等。
當大學生手持專業儀器走進老舊小區,扛著攝影機拍攝宣傳歷史遺跡,光腳踏進稻田調試新設備,這場持續兩年的“團聚宣州”社區實踐項目正在宣州區的街巷阡陌間書寫著校地共生的溫暖敘事。這些畫面與片段拼湊出的不僅是服務時長,更是一代青年與一座城市的情感聯結。
大學生參加公益植樹
項目對接座談會
深度融合下的雙向奔赴
“社會實踐作為育人的‘第二課堂’,是引導與幫助當代大學生融入社會、感知社會、奉獻社會,從社會中得到錘煉,增長知識與才干的重要途徑。同時,通過社區實踐項目,引導大學生與城鄉社區雙向奔赴,也能為緩解就業壓力、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帶來新的機遇。”合工大宣城校區團委書記徐姍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團聚宣州”社區實踐項目實施兩年來,校地共青團組織秉承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贏共利、共同進步的理念,通過校地共建、支部結對、團員報到、骨干兼職等方式,打造校區、院系、支部三級對接體系,大學生下沉社區以一堂團課、一項實踐、一場活動、一次調研“四個一”工程激活基層治理的末梢。
為保證項目的創新與可持續性,校地共青團雙方共同探索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共建模式,構建“供需對接——宣傳發動——項目實施——評價總結——品牌凝練”的全鏈條工作體系。為破解前期實踐深度不足、成果轉化乏力等挑戰,校區團委積極協調不同院系專業與社區實現需求的精準匹配;創新以計入實踐時長或學分,開展相關榮譽表彰,采取與創業孵化、就業實踐相結合等形式激勵大學生參與實踐的積極性。
“‘團聚宣州’項目實施兩年來,人才交流更加密切,實踐育人更加顯著,產業合作更加深入。”團宣州區委書記張宇瑤介紹,目前合工大宣城校區與宣州區12個鄉(鎮)、街道73個行政村、社區結對共建;超過1500人次大學生深入基層實踐;產學研合作項目10余項,初步實現了校地合作共贏。
為使項目落實落細,團區委通過走訪村(社區)、邀請基層團組織書記開展座談交流,形成項目清單,實現精準對接需求;采用社區“點單”、團組織“派單”、志愿者“接單”的訂單化模式,推動志愿服務和大學生社會實踐有機結合;并逐步完善保障機制,解決大學生的后顧之憂。
采訪中,校區團委表示,接下來將聯合團區委在首批掛牌的16個示范社區中進一步廣泛調研,根據社區特色、社區需求推進“一社區一精品項目”,推進“專業+實踐”行動,引導大學生帶著課題走進社區,帶著問題開展實踐,結合專業特長參與社區活動,讓大學生從“旁觀者”轉變為社區共建“合伙人”。團區委也將緊緊圍繞宣州區的主導產業和未來發展方向,設置更具專業性、與產業深度融合的實踐崗位,讓大學生實踐更貼合地方經濟發展需求,并跟蹤關注大學生畢業后的發展,引導他們將實踐的情誼轉化為長期建設的力量,為宣州區團聚更多青年人才。
如今,“團聚宣州”不僅是實踐平臺,更成為青年與城市對話的橋梁,青春與社區的故事還將續寫新的篇章......
(記者 謝婷婷 通 訊 員 陳宜茹 高 敏)
□配文圖片由受訪單位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