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古人非常看重詩作,很多讀書人也靠著詩作進入朝堂,做上了大官。
而在詩作最為盛行的唐朝,有這么一名風塵女子,她竟靠著詩作贏得了將軍和皇帝的賞識……
出身風塵
唐朝在玄宗皇帝的帶領下,一度成為天下最強盛的國家,而一場安史之亂擊碎了這一盛世。
因為北方陷入戰亂,大量士族和文人只好南下逃命。
隨著大量豪紳士族的涌入,南方一帶突然涌現出前所未有的繁華,就連風塵之所也空前繁盛。
就是在這樣的光景之下,一名小小的女嬰誕生在青樓之中。
這名女嬰叫做杜秋娘,她母親是南京城中教坊司的歌女,因為長相出眾,文采斐然,深受文人墨客的欣賞。
在唐朝,教坊司歸朝廷管轄,里面的歌女大都是出生于大戶人家,只不過因家道中落,或者遭遇橫禍,才不得不進入教坊司。
因為這些歌女自幼受到過良好的教育,舉止和學識皆與大家閨秀沒什么區別。
而杜秋娘的母親就是教坊司中一名才貌雙全的歌女。
當時有一名杜姓的官員在教坊司對杜母一見鐘情,兩人度過了一段飲酒賞月的甜蜜時光。
可在她懷上杜秋娘的時候,那名杜姓官員竟然狠心將其拋棄。
在悲憤交加下,杜母含淚生下了杜秋娘。
雖然教坊司吏屬于朝廷,可里面的歌女一旦生下孩子,就會淪為邊緣人物,很難受到其他文人墨客的喜歡。
曾經一度為金陵花魁的杜母,為了女兒只能潦草度日。
正因如此,杜秋娘自幼便生活在青樓之中,受盡世人冷眼。
可能是受成長環境的影響,讓她自幼養成了察言觀色的敏感性格,對事物的觀察也比較細致入微。
杜母因為身無長物,只會吟詩唱曲,撫琴舞袖,她便將這些技能盡數教給女兒。
在母親的耳濡目染之下,杜秋娘很快成為了一名才貌雙全,能歌能舞的風塵女子。
十幾歲的時候,杜秋娘就已經名震南京城了,很多文人墨客想見其一面都很困難。
而在十五歲這年,她遇到了一個能改變自己命運的男人。
此人便是鎮海節度使李锜,也正是這個男人,即將把她推向歷史的舞臺……
名震天下
在唐朝,節度使相當于鎮邊大將軍,權力非常夸張,發動安史之亂的安祿山就是節度使。
雖然在唐肅宗努力下,成功平定了安史之亂,但并未改變節度使大權在握的局面。
身為鎮江節度使的李锜,在聽聞杜秋娘的大名后,立馬趕到青樓一窺真顏。
而杜秋娘在李锜面前只唱了一首詩,便瞬間擊中了這名封疆大吏的內心。
可能有人會想,一首詩而已,能有多么厲害,可以讓見慣了風月場的大將軍動心?
如果是其他詩詞,可能還真不行,可杜秋娘唱的這首詩叫《金縷衣》。
如果單看這首詩的第一句,或許還真一般,因為只是勸對方不要憐惜金銀之物。
而且這首詩還是風月女子杜秋娘所寫,就好像現在主播們求打賞一樣。
可偏偏第二句,瞬間將這首詩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因為第二句是“勸君惜取少年時”。
這句話可能對少年沒感覺,但對上了年紀的男人簡直就是靈魂打擊,尤其是對那些郁郁不得志的男人。
世人誰不知時光寶貴,金銀難買。
可少年時永遠都不懂得珍惜,一到中年,每每想起年少之事就會感慨萬千。
試問哪個中年男子不想重回少年,可時光無情,歲月不返。
第三、四句更是直戳人心,杜秋娘說“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這兩句詩頗有幾分李太白在《將進酒》中寫下的“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之感。
比起李白的那兩句,杜秋娘的這兩句簡直妙到無以復加。
當時她本身才十五六歲,正是花一般的年紀,誰不想將她這朵花摘回家呢?
而節度使李锜呢,他雖然已經身居高位,但卻有著奪天下以自立的雄心壯志。
“花開堪折直須折”這一句就像利箭一般,直擊李锜內心。
興之所至,李锜毫不猶豫地揮斥千金,為杜秋娘贖身,將其娶回將軍府好生寵愛。
而在杜秋娘成為將軍夫人沒多久,德宗和順宗先后駕崩,年僅二十七歲的李純登基。
見朝堂動蕩,一直準備謀取天下的李锜感覺天下如花朵一樣,也到了“花開堪折直須折”的時候。
于是他果斷起兵造反,想要推翻唐朝,篡位以自立。
可“天下”這朵花就沒那么容易得到了,甚至還會反噬其身。
沒過多久,李锜便兵敗如山倒,在戰亂中丟掉了性命。
李锜兵敗后,杜秋娘和一眾家眷也被押送京城,等待皇帝發落。
她本以為自己作為叛臣之妾,可能會身首異處,可她怎么都沒想到自己竟會得到皇帝的寵愛……
晚年落寞
來到京城后,唐憲宗在眾人中發現了杜秋娘的身影,被其驚世容顏所吸引。
在得知她能歌善舞后,便讓她當眾表演了一曲
為此,杜秋娘含著眼淚,當著滿朝文武的面又唱了一段《金縷衣》。
此曲一出,滿朝文武莫不為其才華感到震驚,就連唐憲宗李純都被其深深吸引。
隨后,杜秋娘便得到特赦,進入皇宮成為妃子。
成為皇妃后,李純對她更是寵愛有加,甚至經常與其商討國事。
雖然杜秋娘沒讀過那么多圣賢書,但她自幼生活在風塵之地,見識過各色各樣的人,更知道底層百姓的疾苦。
每當憲宗皇帝困頓之事,她便為其排憂解難,兩人也儼然成了一對神仙眷侶。
可好景不長,憲宗皇帝突然暴斃于皇宮之中,這讓杜秋娘一度悲痛不已,無法自拔。
憲宗皇帝死后,她便擔任起小皇子李湊的撫養工作。
可新登基的皇帝又經常沉溺酒色之中,沒過多久也駕崩了。
連續兩位皇帝暴斃,杜秋娘開始懷疑可能是后宮宦官暗中加害,便萌生了除掉大宦官王守澄的想法。
可沒想到,她的計劃泄露,反而波及自身。
經此一事,她精心撫養的皇子李湊被剝奪皇位,遭到貶黜,她也被放逐回老家。
可回到老家潤州后,因為她曾貴為皇妃,現在又遭到流放,很多人都不愿與其往來。
本就身嬌體弱的杜秋娘,只能在潤州過著形單影只的孤苦生活。
因為年老色衰,她早已不能用歌舞謀生,每日只能以織布為生。
即便是織布,她也沒有織布機,還得借鄰居家的。
曾有一名叫李德裕的大臣見她孤苦,便想辦法接濟她。
可這件事很快被朝廷知道了,李德裕為此遭到貶黜,導致其他人更不敢與其接近。
在窮困交加下,杜秋娘晚年只好借住在道觀中,孤苦而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