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多年以來,我國在防沙治沙、環境保護上取得了矚目的成就。
然而,在2025年的4月,一場最強的沙塵暴卻直搗華南。
追根溯源后才發現,這場沙塵暴來源于蒙古國。那么,蒙古國為何不治理環境問題?
難道我國會因為蒙古國的不作為而繼續吃灰嗎?
中國治沙成就
西方國家天天喊著綠色環保,但真正付出行動的卻少之又少。
而只有中國,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就開始積極種植樹木,一方面是植樹造林,為世界環保做貢獻,另一方面則是為了應對沙塵所帶來的危害。
三北防護林工程舉世聞名,甚至被譽為綠色長城。
這項工程涵蓋了我國西北、華北和東北地區等13個省市區,總面積達到了406.9萬平方公里,占我國總面積的40%多。
其目的是為了在干旱與半干旱地區建造防護林,抵御沙塵向南方侵襲的同時,有效改善我國的生態環境,造福子孫后代。
近半個世紀過去了,事實也證明中國開展的這項工程確實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兩年前,造林保存面積就已經達到3000多萬公頃,森林覆蓋率也增加了8%以上。
這意味著三北防護林有效降低了沙塵暴侵襲的天數和頻率。
如今,我國受沙塵暴侵襲的天數已經不足10天。這在世界上也堪稱史無前例。
在中國治沙史上,塞罕壩林場的事跡更是尤為著名,僅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塞罕壩人用三代人的努力將漫天的黃沙荒地,成功打造出了100多萬畝的人工森林。
這才讓京津地區順利抵擋住了源自北方的風沙。這一壯舉也被譽為人類生態文明建設的典范。
多年的治沙經驗讓我國總結并創新出一套獨立的治沙技術,包括節水造林技術以及荒漠化土地綜合治理技術。這些技術能有效解決人工造林存活率低的問題。
蒙古國為何不治沙?
然而,就在中國防沙治理工程取得突出成就的時候,2025年我國華北地區竟出現了罕見的沙塵暴,這種飛來橫禍對我國華北地區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給民眾的生活也帶來了極大的不利。
按理說,以中國植樹造林的數量來看,這種強沙塵暴天氣根本不可能發生。顯然這風沙是來自其他地方,而這個地方就是蒙古國。
蒙古國,說它是世界上最窮的國家之一,并不為過。
蒙古國工業科技不發達,最主要的是以礦產和畜牧業為主。
加上蒙古國地處內陸高原,國家90%以上都是草原、戈壁和沙漠,植被覆蓋率本就少得可憐,降雨量又逐年減少。干旱自然成了家常便飯。
土地連年干旱,蒙古國又以畜牧業為主,導致了草場退化嚴重。
裸露在外的土地只要遇上大風天氣,就會被吹得滿天飛。
更糟糕的是,蒙古國的戈壁荒漠面積也在不斷擴大,沙塵暴肆虐也就不足為奇了。
即便面臨這么嚴重的氣候條件,蒙古國卻毫無作為,繼續任由沙塵暴肆虐。其實,蒙古國之所以不作為的原因還是沒錢,而種樹防沙需要錢。
我國的三北防護林工程40多年間共花費了超2000億元人民幣。而蒙古國直到2023年全國GDP才勉強超過170億美元。這顯然和我國不是一個量級的。
不到200億的美元讓蒙古國不得不精打細算過日子,根本沒有錢去搞什么植樹造林。
更重要的是,蒙古國的氣候條件也并不理想,年均降水量甚至不足300毫米,蒸發量卻高得嚇人。
如果選擇在戈壁灘上種樹,這些樹甚至都熬不過一個夏天。連日的高溫天氣以及干旱天數,根本無法形成規模化的防護林。
但我國不同,盡管我國北方也干旱,黃土高原和內蒙古卻有著豐富的地下水,樹木的成活率要比蒙古國高得多。
除了錢、氣候條件外,蒙古國根本沒有技術。
蒙古國以畜牧業為主,科技則十分落后,種樹不僅燒錢、需要適宜的氣候條件,擁有現代化、規范化的技術也尤為重要。
選種、灌溉、防風固沙方案,這些都要經過科學規劃和長期試驗。
我國的防沙治沙工程足足積累了半個世紀的經驗,才摸索出了一套科學的種植技術。而蒙古國顯然沒有這個實力,也沒有這個耐心更沒有這個技術去種樹。
在蒙古國看來,種樹還不如多養牛羊來得實在。
蒙古不治沙,中國繼續吃灰?
事實上,如果蒙古國繼續不治沙,作為蒙古國的鄰居,我國就要受到其影響。
尤其是在今年,蒙古國的沙塵竟然直接越過了南嶺一路來到了廣東。
這自然引起人們的擔心。
為了解決這種困境,避免繼續吃灰。我國自然也有應對之策,沙塵暴屬于跨國界的環境問題,因此我國可以選擇與蒙古國合作。
既然蒙古國沒錢、沒技術,我國可以為其提供一定的資金和治沙技術,共同維護邊境地區的生態修復,助力其不斷增強治理沙漠的能力,建立生態安全的防護屏障。
其實,作為一個高瞻遠矚的國家,我國也確實在2023年就與蒙古國在生態領域達成了合作,并成立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
我國將三北防護林的治沙經驗提供給蒙古國,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蒙古國內已經有500多公頃的流沙被固定。
2024年我國還承諾為蒙古國提供了5000多萬元的專項資金,甚至還派出了無人機造林團隊,為其試種耐寒樹種。
同時,我國也建立了跨境沙塵監測站,兩國能實時共享數據,提前預警沙塵暴。
雖然我國在防沙治理上表現的積極而主動,為蒙古國提供了很多幫助。但蒙古國就像扶不起來的阿斗,就連抄作業都不愿意抄。
因此,導致在合作過程中官僚體系效率不高,項目推進十分緩慢。
面對蒙古國這種行為,我國還應從其他地方尋找新的突破口,畢竟從根本上來說,治沙放沙也并非中國和蒙古國兩國的事。
2021年的那場沙塵暴,日韓也成為了受害者。因此,在未來也可以選擇和日韓等國合作,共同防沙治沙,從而形成合力。
生態問題從來不是一個國家的事情,需要各國的高度重視。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人類的生存空間,更重要的是,環境保護是每一個國家應盡的責任與義務,任何一個 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