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中旬,美國新任國防部長海格塞斯簽署了《國防臨時戰略建議》,近日公布。根據這一文件,籌劃潛在大規模武裝沖突的場景時,中國,而不是俄羅斯被視為主要對手和對美國安全的威脅。
對中國而言,美國的這一政策是對中國國家安全最明確的威脅,中美軍事沖突的可能性急劇上升,整個東亞地區爆發軍事沖突,將對這一地區國家的經濟產生嚴重后果。但美國同時對抗歐盟、中國和東亞大型經濟體,即自己的主要的經貿伙伴,為中國提供了新的外交可能。
在《國防臨時戰略建議》文件中,美國國防部有意干擾中國大陸與臺灣省實現統一。為達成目的,文件闡述了準備戰爭的程序和在潛在的臺海戰爭中戰勝中國的方式。
文件建議美國擴大在印太地區水域的軍事存在,增加戰略儲備,加強美軍基地的防護,改善軍事補給鏈和與基地的交通線,以及加強對臺北施壓,使其“國防費”應至少增至GDP的10%。
同時備忘錄承認,由于各個地區資源基地有限,美國無力遏制俄羅斯、朝鮮和伊朗。因此,建議美國在歐洲、中東和亞洲的伙伴立即增加自己的國防費。
海格塞斯簽署的文件有何引人注目之處?在于他把潛在的“收復臺灣”描述為幾乎現實的場景,呼吁應立即成為美國軍事籌劃的中心,與其他可能的危險相比,應重點關注臺灣問題。根據這一文件,目前特朗普當局至少要在東亞展開像當年在歐洲美蘇之間那樣的軍備競賽,重新定位自己在印太地區的總體軍事架構。
美國軍事戰略的最新調整,反映了華盛頓準備與北京展開大規模地緣政治對抗,中國在官方和專家層次上反應表明,中國在任何一個方面都不打算后退。中國對美國新軍事戰略的回應是解放軍的“海峽雷霆-2025A”大規模軍事演習。近年來解放軍在臺灣海峽的演習有三個關鍵趨勢:演習規模擴大,演習的規模和時間表更加靈活,行動多樣化。近日再次演練了對島嶼的海上封鎖,同時展開綜合進攻行動殲滅島上的軍事目標。演習中動用了航母戰斗群,與海空軍分隊協同展開行動,在島鏈內外展開了綜合行動,演練了多層封鎖和控制島嶼四周的水面和空中態勢。
大陸在經濟戰線上也積極行動。中國制止了香港長河公司向美國貝萊德財團出售價值230億美元43個港口終端的交易,包括在巴拿馬和蘇伊士運河上的關鍵設施。
不久前中國與日本、韓國悄無聲息在首爾恢復了財長會晤和已經失效的三方對話,并達成一致加快三方自貿協議談判。三方達成一致開展地區合作應對地區外影響。3月22日,三國外長四年內首次在東京舉行了會晤。
中國加強與美國伙伴的協作,在西方加劇分裂的條件下俄美實現關系正常化,使西方無法實現霸權,將大大加速世界多極化進程。這種情況下中俄戰略協作的意義顯著增長。在中俄關系總是強于“美-俄-中-歐”四角關系中任何一個的條件下,其穩定世界多作用最為成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