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山西日報記者高瑋
老年人口這一群體正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生活在農村的60歲及以上人口約1.21億人。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與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雙重背景下,如何讓“銀發一族”在熟悉的鄉土安享晚年,成為社會發展的一道必答題。
在加禾村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老人們正在用餐。
日間照料“小”陣地
就近養老“大”溫暖
4月3日上午,春日的陽光暖意十足,山西忻州市奇村鎮加禾村79歲的王翠先緩步從家里出發,3分鐘后來到了家門口的日間照料中心。
記者跟著王翠先走進日間照料中心大門,圖書室、棋牌室、衛生室、食堂等功能室映入眼簾。在加禾村,老人們去日間照料中心已是常態。去年10月份,該村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為契機,盤活閑置資源建起這個中心,為全村60歲以上老人提供就餐休閑等服務,推進“幸福養老在鄉村”。
飯點到了,大燴菜、涼拌菜、面條等適合老年人食用的飯菜一一出鍋。“一頓中午飯3元錢,三菜一湯加上雞蛋和主食,一周都不重樣。”王翠先接過工作人員打好的飯菜說。
3元一頓葷素搭配的午餐,成本大概在10元左右,中心如何持續運營下去?村黨支部書記張順意說:“除了財政支持,村集體通過‘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發展甜瓜、富硒西瓜等經濟作物,提升了村集體收入,為中心運營提供了資金保障。”
“忻州市自2013年開始實施農村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建設項目,規劃和建設時注重與農村養老實際需求、農村衛生室建設等相結合,為老年人提供配套服務,盡可能滿足老年人多樣化需求。”忻州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作為解決農村高齡、空巢、留守老人生活困難問題的重要民生項目,以日間照料中心為載體的農村養老形式已在全省遍地開花。到去年年底,忻州市累計建成553個農村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基本覆蓋全部千人以上行政村;榆社縣目前已有129個村的居家養老服務驛站啟動運行,為老年人提供就餐、洗浴、醫療保健、精神慰藉等一站式養老服務;靈石縣自2024年全面推進“百村萬戶”幸福養老工程以來,已建成運營76個“幸福小院”,為常住老年人口提供多樣化養老服務……各種形式的日間照料中心有效緩解了農村養老壓力,實現了老年人“離家不離村,離親不離情”的愿望。
在老來福養老中心,老人們正在戶外活動。
敬老機構穩兜底
醫養結合護安康
農村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是農村養老服務的重要陣地,能在滿足本鄉鎮特困人員集中供養需求的前提下,將專業養老服務延伸至周邊,惠及更多老年人。
4月9日,在陽曲縣黃寨鎮宋莊村的福樂居黃寨敬老院,老人們坐在長椅上曬著太陽,或閉目養神,或隨意閑聊。棋牌室內,幾位老人圍坐打牌,臉上掛著輕松的笑容。敬老院里處處彌漫著平和安逸的氣息。
“這是一座公建民營的敬老院,占地面積1.3萬平方米,于2019年建成運營,目前有一百多位老人入住。”該院負責人介紹,“我們與鄉鎮衛生院合作創設醫養融合模式,為入住老人提供定期健康體檢、日常疾病護理、慢性病長期跟蹤管理等服務。”
考慮到老年人身體機能衰退、多發慢性病以及患病率高的現實情況,醫養結合模式正逐步成為農村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的關鍵構成。
在臨猗縣耽子鎮,當地衛生院的醫生祁鴿鵬經常帶著醫藥箱去福壽康敬老院進行日常診治工作。五保戶王大爺今年83歲,雙目失明,自理困難,聽到祁大夫的聲音,高興地說:“祁大夫來了,我的心就能放平了。我這身體多虧了你們。”
祁鴿鵬與老人聊家常,為老人檢查身體、仔細記錄病情,叮囑工作人員密切關注老人的身體狀況。之后,他根據每個人的身體狀況給出相應的建議。
近年來,臨猗縣積極探索“醫養簽約”新模式,按照“就近便捷、互利互惠”的原則,鼓勵養老機構與周邊的醫療機構簽訂長期合作協議,結成定點對口服務單位或醫養聯合體。福壽康敬老院就是其中一家簽訂醫療服務協議的養老機構。
據了解,目前山西省農村推行“醫中有養”“養中有醫”等養老模式。“醫中有養”是將鄉村的養老機構、日間照料中心與鄉村醫療機構毗鄰建設,用鄉村醫療機構直接為養老機構提供醫療服務;“養中有醫”則是在農村養老機構設置衛生室和護理站,派駐醫護人員,提供醫療服務。省民政廳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省民政廳將積極協調相關部門,開展落實農村鄉鎮衛生院醫養結合試點工作,依托基層醫療機構和養老服務設施,實現醫療資源與養老服務對接共享,更好滿足老年人健康養老需求。
現實難題待破解
要素保障需加力
從山西省農村養老實踐來看,各地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實際探索養老模式,取得了一定效果。記者在采訪中也發現,農村養老仍面臨不少亟待破解的現實難題,急需提升農村養老服務水平,滿足農村老年人的新需求。
相比于城市,農村老人失能程度高、照料負擔重。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發現,農村老人失能比例較城市高7至14個百分點,且年齡越高,差距越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養老服務改革發展的意見》明確,基本養老服務要以失能老年人照護為重點,要求增強居家、社區、機構等不同服務形態的失能照護能力。
88歲的高平市農村老人杜中旺因腦梗后遺癥失去自理能力,孩子在家照料一年,沒有了收入。去年,杜中旺被送到陽曲縣黃寨鎮老來福養老中心,經過工作人員一年來的精心呵護,身體狀況恢復了許多。
“養老院設施完善,醫護人員很負責任,還經常幫我和孩子視頻聊天,孩子能放心在外打工了。”杜中旺說。
“養老院特別注重為老人提供完善的醫療服務,我們與縣人民醫院急診科室建立合作,4位大夫每日查房,遇到危急情況還能緊急轉診。”提到農村養老問題,老來福養老中心院長毛麗康坦言,“養老機構提供的服務越專業越全面,意味著家庭所承擔的成本就越高。在農村,像杜中旺這樣經濟困難的老人很多。推進農村養老事業可持續發展,必須大力發展價格可負擔、質量有保障、運營可持續的普惠養老服務,加強相關政策支持。”
張順意也有同樣的體會。他告訴記者:“農村老人收入較低,尤其上年紀失去勞動能力后,基本只能靠養老金、高齡補貼以及子女給的贍養費生活,他們對養老服務價格非常敏感。”
優化農村養老服務,需要真金白銀的投入。有專家認為,應持續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提升農民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獎勵性養老金和高齡養老金水平,提高老年人對養老服務的購買能力;鼓勵民營資本參與養老產業,盡可能為養老產業提供土地和稅收上的優惠政策,鼓勵和引導更多社會資本進入養老產業。同步提升醫療保險水平,將農村生活困難的失能、半失能老人納入鄉鎮或縣級特殊保障名錄,予以特殊資金支持。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養老服務改革發展的意見》提出,加快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合理確定經濟困難失能老年人護理補貼覆蓋范圍和補貼標準,做好長期護理保險與經濟困難的高齡、失能老年人護理補貼等政策的銜接。
此外,專業型養老人才匱乏仍是制約農村養老服務質量提升的“隱性短板”。“因缺乏懂管理、會照護的專業人員,一些農村養老服務機構仍停留在‘吃飽穿暖’的基礎層面,難以滿足失能老人康復護理、心理疏導等個性化需求。”毛麗康說,“農村養老機構尤其缺少高素質的管理人才,這類人才需接受高校系統教育,更需在長期參與養老服務的實踐中積累經驗。因此,應探索‘校社合作’‘定向培養’等模式,加強配套政策支持,引導人才向農村地區流動——因為農村養老更加需要懂基層、能扎根、會創新的‘實戰型’管理者。”
來源:山西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