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在小組討論時心跳加速、手心冒汗?是否害怕成為人群的焦點,甚至為了避免打招呼而繞路?如果是,請先深呼吸——你不是一個人。
調查顯示,超過60%的大學生曾因社交焦慮影響生活,但只有少數人知道:社交技能并非天賦,而是可以通過科學方法學習和提升的能力。
為何會陷入社交焦慮?
生物因素
杏仁核過度敏感(對威脅的高警覺性)、血清素水平異常。
心理機制
認知偏差:災難化想象(“搞砸一次發言=人生失敗”)、讀心術錯覺(“別人一定在嘲笑我”);
負性強化:因回避社交而短暫緩解焦慮,長期卻強化恐懼;
社會文化壓力:社交媒體塑造的“完美社交形象”競爭環境中對“外向者”的過度推崇。
被忽視的影響:
不只是“不敢說話”
1.學業受阻:
小組合作困難、錯過實踐機會;
2.情感隔離:
難以建立深度關系,孤獨感加劇;
3.自我限制:
因恐懼放棄興趣探索(如社團、競賽),限制個人成長。
打破團局:用心理學
方法重塑社交能力
認知重塑
挑戰災難化想象:問自己“最壞的結果是什么?發生概率有多高?我能承受嗎?”如“發言卡殼,多數同學不會注意,就算有人發現也不會否定我”。
記錄“證據日記”:社交后寫客觀事實,如“我說三個觀點,兩人點頭回應”,而非主觀感受。
系統脫敏
暴露療法階梯練習:從與熟人對視,到向同學借筆,再到小組發言;接著課堂主動答題、參加聚餐;最后報名演講、組織活動。
關鍵
練習后給自己正向反饋,不苛求完美。
技能賦能與正念調節
技能賦能
掌握非語言技巧,如放松姿態、眼神交流;用ARE法則破冰,說錯話用幽默化解。
正念調節
緊張時用身體掃描法,感受雙腳與地面接觸,轉移注意力到呼吸;默念接納宣言“我允許自己緊張,這不會阻止我行動”。
內容來源:中北大學心理發展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