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喜歡拿經濟手段敲打別國,特朗普對待本國不聽話的人士照樣毫不手軟。
2025年4月,特朗普政府一紙凍結令震驚全球:哈佛大學因拒絕廢除校園多元化項目和抗議者面罩禁令,被切斷22億美元聯邦資金。這不僅是美國史上最大規模的高校財政制裁,更是一場撕開精英與民粹、學術與政治矛盾的世紀博弈。當哥大等名校低頭妥協時,哈佛為何敢正面硬剛?
表面是“戴不戴面罩”的爭論,背后卻是530億美金堆砌的底氣
特朗普政府的整改清單堪稱“學術閹割指南”:取消多元平等招生、提交教職工移民信息、禁止示威者蒙面。當其他高校為聯邦撥款忍氣吞聲時,哈佛校長艾倫·加伯的聲明充滿火藥味:“我們不是聯邦承包商,這里是自由思想的最后堡壘?!边@份硬氣來自全球最雄厚的530億美元捐贈基金——這筆錢每天產生的利息就超過600萬美元,足以讓哈佛在零收入狀態下維持運營17年。
當然,財大氣粗的哈佛不僅僅只是防守,馬上就發起了法律反攻。哈佛大學教授協會聯合全美教師工會,于4月14日向波士頓聯邦法院提起訴訟,指控政府行為違反《民權法案》及憲法第一修正案。訴狀指出,特朗普的整改要求實質是“通過選擇性財政懲罰實施政治報復”。
為何其他美國高校,沒法和特朗普斗法?
特朗普政府以“反猶主義治理不力”為由,對哈佛、哥大等五所常春藤盟校發起財政圍剿。哥倫比亞大學已因妥協恢復4億美元資金,畢竟人家沒哈佛財大氣粗。這種精準打擊直擊高校命脈——聯邦經費占常春藤盟校年度現金流20%以上,且涉及醫學、工程等核心科研項目。盡管哈佛坐擁520億美元捐贈基金,但其67%資產鎖定在私募股權等低流動性投資中,難以快速填補聯邦資金缺口。
財政施壓已引發高校權力地震。哥倫比亞大學臨時校長阿姆斯特朗在妥協政策出臺僅一周后辭職,成為兩年內第三位離任的哥大校長。這折射出學術精英在政治漩渦中的兩難:既要維系校園自治傳統,又需避免被貼上“反美”標簽導致校友捐贈流失(2024年常春藤盟校捐贈總額下降9%)。更致命的是,政府通過《民權法案》啟動合規審查,僅法律應對成本就占高校年度預算的3%-5%,迫使管理層選擇"戰術性讓步"。
這種“帶鐐銬起舞”的策略實為學術資本的自救——既避免成為政治犧牲品,又為司法反擊積蓄力量。不過,這也揭露出美國所謂的“學術自由”,不過是一場資本的游戲罷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