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公共組屋的電梯間里,一位老太太抱著橘貓“布丁”慢悠悠地踱步。鄰居們湊過去摸貓,老太太咧嘴一笑:“現在不用藏了,它可是有身份證的。”這一幕,是新加坡放寬“禁貓令”后的日常剪影。半年過去,當“布丁”的身份證書掛在客廳墻上時,樓道里的流浪貓數量卻翻了一倍——有人松了口氣,有人焦頭爛額,還有人默默收拾著新規(guī)帶來的爛攤子。
“以前鄰居一敲門,我就得把貓塞進衣柜。”住在紅山組屋的艾麗莎(化名)養(yǎng)了十年的貓,新政落地后,她第一時間給兩只貓辦了身份證登記。像她這樣曾經的“地下貓奴”不在少數。禁令時期,養(yǎng)貓者常被鄰居威脅舉報,甚至被勒索每月50至200新幣(約合278至1112人民幣)的“封口費”。如今,這些灰色交易隨著養(yǎng)貓合法化而煙消云散。
1989年,新加坡國會頒布“禁貓令”,禁止在公共住房里飼養(yǎng)寵物貓,違反者將被處以最高4000新加坡元的罰款,貓咪也會被逐出家門。出臺禁令的原因是,貓咪會在公共場所脫落毛發(fā)、排便,還會發(fā)出叫聲,可能給鄰居帶來不便。去年9月1日起,新加坡放開了實施35年之久的“禁貓令”,允許廉價公房住戶養(yǎng)貓,但需要依照規(guī)定為它們辦理養(yǎng)寵許可證,并配備追蹤用的芯片。
但狂歡背后也有隱憂。一位志愿者透露,有人趁著政策放開,在室內塞了32只貓,“房間里糞便堆成山,貓在尿里打滾,鄰居差點被熏暈”。在芽籠一帶的老屋區(qū),志愿者發(fā)現仍有居民將未登記的貓藏在洗衣機后的夾層里。
新政規(guī)定每戶人家最多養(yǎng)兩只貓,但實際操作中漏洞頻現。一對新婚夫婦在社交媒體曬出領養(yǎng)證明:“我們各養(yǎng)兩只,婚后合并成四只,算不算違規(guī)?”新加坡動物與獸醫(yī)服務局對此的回應是“以家庭為單位計算”,但具體如何執(zhí)法仍不明確。
“我家三只貓,過渡期后怎么辦?”在社交媒體的養(yǎng)貓群里,此類問題每天刷屏。按新規(guī),過渡期到2026年,超養(yǎng)家庭需逐步合規(guī),但具體怎么操作?官員表示,“還在收集反饋。”
隨著禁貓令的解除,被遺棄的流浪貓也多了起來。“芯片能防棄養(yǎng),但防不了人心,”新加坡獸醫(yī)陳醫(yī)生翻著病例本搖頭。他見過一只貓被遺棄三次,主人每次都說“不小心弄丟”,最后志愿者在垃圾桶旁找到瘦成皮包骨的貓。官方數據顯示,芯片登記后,貓咪找回率提高了30%,但動保人士潑冷水:“真想棄養(yǎng)的人,甚至會直接把貓扔到馬來西亞。”
而高空墜貓更成新隱患:今年2月,一只布偶貓從未封窗的24樓墜落,砸壞樓下餐廳的遮陽棚。與此同時,流浪貓的絕育成了頭疼事。有志愿者吐槽:“抓貓比抓賊還難!”
政策制定者也有苦衷。相關人士表示,要綜合考慮養(yǎng)貓主、反對者、動物保護團體的訴求。
國際經驗成了新加坡的參考書。德國要求公民承擔對狗進行教育的義務,狗只有通過相關考試才能上街;瑞士則規(guī)定,申請養(yǎng)狗者必須參加相關培訓并通過考試,在掌握養(yǎng)狗知識和技能后,才可以獲得養(yǎng)狗資格。
原標題:《當新加坡的貓有了“身份證”》
欄目主編:劉暢 文字編輯:劉暢
來源:作者:文匯報 余潤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