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新思想,引領新風尚。近年來,閔行區不斷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以“群眾在哪里,文明實踐就延伸服務到哪里”彰顯人文閔行的城市溫度。
近日,閔行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聯合區融媒體中心、新聞晨報共同推出“文明實踐在閔行”專題系列報道,集中展現各級文明實踐陣地、團隊、項目在推動學習實踐科學理論、宣傳宣講黨的政策、培育踐行主流價值、豐富活躍文化生活、持續深入移風易俗等方面的好經驗、好做法,積極營造“文明實踐在身邊、文明實踐我參與”的濃厚氛圍,助推全區文明實踐工作高質量發展。
“我在這里學繪本滬語、做創意手工,我很喜歡!”在三人行公益彩虹課堂上,上海市莘光學校的學生小陸興奮地展示著自己的作品。
三人行公益彩虹課堂是由上海閔行區莘莊三人行社區文化服務中心(以下簡稱“三人行社區文化服務中心”)所開設的。作為一家社會組織,三人行社區文化服務中心致力于成為集眾人智慧的社區智庫的探索者和實踐者,通過創新開展面向樓宇白領、退伍軍人、社區居民以及學生等各類群體的公益服務,助推地區精神文明建設。
公司老總的B面:熱心公益的達人
三人行社區文化服務中心成立于2019年,創辦人叫李大燕,同時也是一位在莘莊鎮西子國際中心擁有自己公司的企業老總。
李大燕的公司,是做進出口貿易的。工作的關系,她經常世界各地跑,去過的國家有幾十個之多。
一位忙忙碌碌的“國際飛人”,哪有時間做公益?
其實,早在三人行社區文化服務中心成立前,李大燕便與公益結緣了。作為一個熱心腸的人,李大燕一直是社區、樓宇的一名積極、活躍的志愿者,樂于幫助別人。創辦三人行社區文化服務中心,正是她希望將眾人的愛心凝聚起來,將“凝心凝智”發揮到更大的舞臺。搭建平臺,凝聚更大的愛心力量,才能幫助更多的人。
在李大燕的感染下,不少企業家、白領、退休教師、退役軍人等都加入到了三人行社區文化服務中心的志愿者隊伍中。
為什么叫“三人行”?
三人行社區文化服務中心的標識,主圖案像一尾小魚,也像一滴水,主圖案的中間則是三個人形圖案。李大燕解釋說,魚的形象寓意“海闊憑魚躍”;水滴傳達的是“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里才永遠不會干涸”的意思。至于三個人就很好理解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體現的是“謙遜,問智,有容乃大”;而且“三人為眾”,眾人拾柴火焰高。
對于李大燕而言,三人行社區文化服務中心,儼然是她的一份新事業。活動策劃、組織聯絡、活動實施、開會復盤……為了三人行社區文化服務中心的事,李大燕經常忙到晚上8、9點還沒有離開辦公室。
“她是個追求完美的人,要么不做,要做就一定要做好。”三人行社區文化服務中心的核心志愿者之一、退休教師黃秋月這樣評價李大燕。
由于李大燕在公益服務上傾注了太多的時間和精力,以至于在公司員工的眼中,她幾乎有點“主次不分”。
“自從做三人行公益組織以來,員工沒少給我臉色看。”李大燕自嘲地說。
點亮微心愿,讓紅色記憶重新綻放
對于三人行社區文化服務中心,張大偉心存感激。
作為一名退伍老兵,張大偉是一位像章收藏愛好者。在他所收集的近千枚像章中,有不少極其少見的珍品。老人家一直有個心愿,希望拿出全部的像章藏品,辦一個展覽。但是這個小心愿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未能實現,老人家內心不免有些惆悵。
轉機出現在李大燕知道了這件事。
李大燕沒有多想,就決定要幫助老人家了卻心愿。
快人快語的李大燕,也是極具行動力的人,干起事來絲毫不拖泥帶水。在李大燕以及三人行志愿者們的高效工作下,一個像模像樣的像章專題展很快便與公眾見面了。
點亮微心愿,紅色記憶得以重新綻放。也正是這個展覽,讓張大偉和他的藏品有了不小的知名度。此后,有不少單位專門接洽他,要借用他的藏品舉辦展覽。
李大燕的爸爸是一名空軍傘降兵,作為一名軍人的后代,她對退役老兵自然格外關注,進而有了想為他們做點什么的想法。在莘莊鎮退役軍人服務站的支持下,三人行社區文化服務中心為老兵提供的服務中,拍軍裝照是最受老兵們歡迎的活動之一。
今年80歲高齡的鄭滿輝,1965年入伍,參加過援越抗美戰爭。鄭滿輝頗感遺憾的是,當年在軍營里較少留下過照片。2021年7月底,三人行社區文化服務中心推出了“永不褪色的榮光”八一專題活動,專門定制了當年的制式軍裝,讓老兵們重新穿上橄欖綠拍攝照片,重溫青春歲月。
鄭滿輝說,這項活動令老兵們仿佛又穿越回到了那激情燃燒的歲月,大家都非常興奮。整個活動前前后后為200余名老兵拍攝了照片。“大燕他們非常有心,還把照片放大沖印,裝進相框里送我們,”鄭滿輝對李大燕贊不絕口。
有意思的是,在服務老兵的過程中,很多老兵為三人行團隊所感動,主動加入三人行志愿者行列。鄭滿輝就是這樣的一位老兵,在老兵觀影等許多活動中,都以志愿者的身份,為其他老兵提供服務。
公益課堂,助力提升青少年綜合素養
2021年,國家“雙減”政策落地。李大燕敏銳地意識到,如何讓孩子們的第二課堂更加豐富多彩,作為公益組織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于是,“三人行公益彩虹課堂”應運而生。
“我們是‘雙減’政策后率先走進校園提供公益課程的公益組織,”李大燕介紹說。憑著一腔熱情,志愿者團隊每周五下午走進莘莊鎮的一所學校,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學習情況、興趣愛好、身心特點等,為10個班級、300多位學生帶去傳統禮儀、手語舞、科普拓展、手工DIY等孩子們喜聞樂見的課程,讓每位同學在課后延時教育中都有滿滿的收獲。
黃秋月介紹說,第一堂手工課光購買材料的費用,就花了近萬元,都是李大燕自掏的腰包。
“我們在付出的同時,也在收獲。”李大燕說,一路走過來,志愿者們其實是非常辛苦的,但大家累并快樂著,“孩子和家長們的肯定,讓我們大家覺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送進這所校園里的公益課程,一直堅持了四個半月。
2022年,團隊將彩虹課堂進一步優化細化,設立“莘寶去哪兒——彩虹課堂”項目,旨在讓更多“莘寶”們可以通過課外拓展走進更廣闊的天空,在實踐中學習,在生活中學習。
2024年3月,三人行智能機器人科普研學營正式啟航,秉持“激發興趣、培養能力、啟迪創新”的理念,為青少年開啟了一條充滿無限可能的科創之路,助力人工智能教育社會性推廣和創新實踐。
部分優秀學員參加了2024年ENJOY AI全球總決賽。在比賽中喜獲二等獎、三等獎,不僅為自己贏得了榮譽,也為其他孩子樹立了榜樣。
更重要的是,通過參與研學營的活動,孩子們的綜合素質得到了全面提升。他們學會了如何獨立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如何與他人合作,這些能力將對他們今后的學習和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
從“莘寶去哪兒”延伸到“移動圖書館”“行走閱讀”“智能機器人科普研學營”……從傳統到未來,“莘寶去哪兒——彩虹課堂”帶領莘寶們體驗扎染、掐絲、螺鈿等非遺文化,在智能機器人科普研學營中學科技、創未來……孩子們的純真和無盡的活力在這五彩的世界里盡情釋放,在一次次拓展活動中勇敢面對挑戰、學會團隊合作、樂于分享……“相信每一種色彩都將成為他們成長道路上的珍貴印記。”李大燕說。
近年來,三人行社區文化服務中心的努力和堅持也得到了肯定。2022年,在閔行區“中華慈善日”主題活動中獲評為“優秀社會組織”;2023年,被評為“閔行區志愿服務先進集體”;2024年,被評為閔行區“品牌社會組織”。
未來,三人行社區文化服務中心的目標是繼續秉持以“智庫之智”更好賦能“社會之治”的理念,融合社會企業、行業精英等各領域資源,匯聚“智庫”力量,不斷創新服務模式,延伸、深化服務功能,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智力與資源支持,助力打造共建共享共治的和諧社區生態圈。
圖文:新聞晨報(作者:徐斌忠)
編輯:陳怡婷
初審:陳依婷
復審:石思嘉
終審:劉墾博
轉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