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農歷正月初九,一場熱鬧的“村晚”在花溪區青巖鎮龍井村上演。當天,隨著開寨門、唱山歌、跳竹竿舞、花車巡游、百坊尋寶等精彩節目上演,讓現場觀眾大呼過癮,別樣的民族風情也吸引眾多網友線上打卡,不少網友還表示“一定要來一次龍井村”。
龍井村“村晚”吸引眾多游客前來感受民俗活動。
果不其然,隨著氣溫轉暖,來龍井村的省外游客明顯比往年更多。“現在來龍井村的外地人越來越多,游玩中,他們特別鐘情龍井村的民族文化和布依風情。”花溪區青巖鎮龍井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龍德國說。
龍井村距離青巖古鎮1.5公里,是一個擁有500年歷史的傳統布依族村寨。龍井村依青山而建,龍井水穿寨而過,環境優美,少數民族文化濃厚,曾獲評“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貴州省鄉村旅游與傳統村落”“貴州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深度融合發展示范點”等。
近年來,龍井村憑借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和獨特的風土人情,以“布依情味·龍井百坊”為主題,堅定不移實施“一個龍井村,百個布依坊”的“百坊計劃”,先后發展起陶藝坊、刺繡坊、蠟染坊、銀坊、酒坊、香坊等多種新業態。
2019年,國家級鄉村工匠名師、貴州工藝美術大師、傳統印染(豆染)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張婷婷在龍井村開起蠟染坊,成為一位“新龍井人”。
最初,張婷婷是被龍井村的水所吸引,因為龍井村有一口古井,數百年從未干涸。古井名龍井,龍井村名也由此而來。張婷婷說:“對于染布人而言,水是至關重要的,無論是蠟染還是印染,都離不開水的滋養。”正是這口古井,讓張婷婷與龍井村結下了不解之緣。
多年來,張婷婷的蠟染坊發展遠超預期,同時,也與最初的發展計劃有些出入。張婷婷說,最開始的想法很簡單,村里有繡娘可以做活,成品可以拿到青巖古鎮售賣。隨著龍井村名氣越來越大,游客越來越多,蠟染坊成品在村里就已售罄。
“現在,賣產品只占所有產值的兩成左右,更多的收入來源于講課和體驗。”張婷婷說,隨著市場的變化和對文化的渴求,繡娘變成了講師,走進學校、社區講民族文化、講工藝傳承;游客走進龍井村,親手體驗蠟染制作,感受民族文化的力量和溫度,這讓民族文化和傳統手工藝更具生命力。
龍德國家也開有酒坊,一提起布依酒,他就仿佛打開了話匣子。龍德國介紹,布依族釀酒品種較多,其中,花溪刺梨酒馳名中外,它是清咸豐同治年間,花溪青巖附近的龍井寨、關口寨的布依族群眾首創的。青巖狀元趙以炯孩提時就曾作過一首《詠刺梨》詩:“生在山間不入盆,擅妍不肯進朱門。卻和龍井釀成酒,貢上唐朝承圣恩。”因刺梨酒味醇甘美、酸甜爽口,不少游客買回家后,還要再次郵寄,成為龍井村的“回頭客”。
民族文化是根,為鄉村旅游引來源頭活水。數據顯示,2024年,龍井村接待游客逾22萬人,旅游綜合收入1600余萬元,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達120萬元。古井泉涌,文化傳承,龍井村鄉村振興的步伐愈發鏗鏘有力。
記者 李春明 文/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