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重慶雪寶山自然保護區啟動崖柏遷地保護工作,內蒙古大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為第一批適應性栽培基地。今春,第三批60株崖柏又如約而至,開啟最高緯度的馴化之旅——
暮春桃月,氣溫起伏。內蒙古大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五當召管理站育苗暖棚內,保持著暖濕環境。打開圍擋塑料布,松柏特有清香的氣流撲面而來,跨越山海的瀕危珍稀樹種崖柏呈現眼前。
仔細觀察,平均高度80厘米的崖柏,有的樹梢部葉片呈現出鐵銹色,有的已經綠油油。五當召管理站站長劉海明介紹,葉片呈現鐵銹色是崖柏緩苗期的正常反應。待緩苗期過后,這些崖柏幼苗將移植室外,正式扎根大青山。
20多天前,60株原生于重慶雪寶山的崖柏,跨越2000多公里,正式落戶大青山,開啟了最高緯度的馴化之旅。
這已經是第三批落戶大青山的崖柏。從氣候暖濕的祖國西南部,來到相對干旱的北部邊疆,這些崖柏承擔著怎樣的使命?
崖柏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作為中國特有的瀕危裸子植物,崖柏是白堊紀時期留存至今的珍稀物種,成為見證地球生物演化歷史的“活化石”。后因氣候變遷及人類活動破壞,1998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宣布崖柏野外滅絕。1999年,植物分類學家劉正宇在重慶開州雪寶山做植物普查時,再次發現了崖柏的分布群。一直到目前,全世界野生成年崖柏不足1萬株,且僅存于重慶市開州區、城口縣等山區,被譽為“植物大熊貓”。
植物的滅絕不僅意味著其基因、文化和科學價值的永久喪失,也意味著與它相關聯的其他生命陷入危機。拯救崖柏的行動,也由此展開。經過多年努力,重慶雪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研團隊終于在2021年實現了崖柏的規模化人工繁育。
為擴大崖柏的生存范圍,2023年,雪寶山自然保護區啟動了崖柏遷地保護工作,內蒙古大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為第一批適應性栽培基地。當年4月,第一批200株崖柏幼苗,在雪寶山經過2年的栽培和野外適應性訓練,來到了大青山。
4月的北方,風力十足。“崖柏幼苗還沒有木質化,葉片嬌嫩,強烈的季風一吹,水分迅速蒸發。再加上原本土壤的水分就不夠,且幼苗根系脆弱,吸收能力差,如保護不當,樹苗很快就會失水死掉。”當時還是青山管理站站長的劉海明十分擔憂。
不僅如此,大青山空氣濕度與雪寶山空氣濕度差異懸殊,紫外線強烈,晝夜溫差大。這些平均樹高不到30厘米、根徑只有0.3—0.5厘米的脆弱小苗,如何存活下來,成為一道難題。
經過討論決定,一部分幼苗直接移植到大青山野外,一部分移植到青山管理站院內,由護林員精心照看。
夏季紫外線強烈,管理站工作人員為剛種下的樹苗安裝遮陰網,防止紫外線灼傷。到了冬季,又用透明塑料膜、無紡布搭建起半封閉式保護棚,在保證日照和溫度的基礎上,留下通風通道。
如今整整2年過去,移植到大青山野外的樹苗幾乎“全軍覆沒”,移植到青山管理站院內的樹苗,存活率則達到80%以上。積累了一定經驗,2024年引進的500株崖柏如法炮制,效果顯著。
在青山管理站,剛剛經歷了大風和寒潮的洗禮,保護棚內200多株崖柏苗安然無恙,與剛移植來時相比,平均長高了10多厘米。
五當召管理站的保護棚里,每株崖柏苗上都掛有編號小牌,用于跟蹤監測。這意味著每一株樹苗都有獨立的檔案,也顯示出它們的珍貴。
珍貴,緣于崖柏自然繁殖難。位于重慶的原生崖柏樹齡都達到了七八百年以上,種群年齡結構老化,結實繁殖能力低下。且崖柏一般都生長在懸崖峭壁上,采種困難。同時,崖柏結種周期長,15年以上樹齡才能結種,目前用扦插技術繁育出來的苗木還沒有達到自然落種的樹齡。
從億萬年前存活至今,崖柏具有強大的抗逆性,其蘊含的適應氣候變化、地理變遷的能力超越普通植物,潛藏著無可替代的基因資源和研究價值。如果崖柏能在干旱地區和一些極端氣候條件下栽培成功,不僅能更好地保護崖柏,對于豐富地方造林樹種、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也具有重要意義。
劉海明坦言,目前崖柏落戶大青山只是取得階段性成果,至少還需要馴化3年以上,等待它們木質化,再移植到保護區野外。“移到野外完全脫離人為管護后,能頂得住春天的季風,扛得住冬天的高寒,并且3年后能穩定地存活下來,就標志著崖柏在大青山野外建群成功。”劉海明說。(記者 霍曉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