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邵陽的青山綠水間,埋藏著一位傳奇將領的崢嶸歲月。魏鎮將軍的人生軌跡猶如一面多棱鏡,折射出二十世紀中國歷史的復雜光譜。這位從保定陸軍軍官學校起步的職業軍人,歷經北伐硝煙、抗戰烽火,最終在國共內戰的十字路口選擇了起義投誠,他的每一次抉擇,都深深鐫刻著時代巨變的印記。
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開國將軍魏鎮的傳奇故事。
1895年,魏鎮出生在湖南寶慶東鄉魏家橋長沖口,魏鎮的父親魏虞廷是一個教書先生,靠著在私塾里教書勉強維持一家的生活,早年時期,魏鎮接受了系統的文化教育,于1916年考入湖北武昌高等師范學校,也就是后來的武漢大學。
當時中華大地硝煙四起,軍閥之間爭斗不休,在這種時代背景下,魏鎮做出一個大膽的決定,那就是棄筆從戎。
1918年,魏鎮以出眾的天賦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魏鎮在求學時期吃盡了苦頭,因交不起學費,父親四處借錢,經常遭受人們的冷眼,幸好一位叫蔡鑒的營長慧眼識珠,非常看好魏鎮,資助了魏鎮1000元大洋,解了燃眉之急。
直皖戰爭爆發后,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毀于戰火,魏鎮和同鄉回到老家,被介紹到湘軍擔任中尉排長,此時的魏鎮二十多歲,意氣風發,他帶領士兵將四名匪首逮捕并正法,受到師長葉祺的傳令嘉獎。
1927年,正當北伐戰爭取得重大勝利之際,蔣介石在上海向共產黨人舉起了屠刀,在此期間,魏鎮曾資助在海陸豐蘇區任工農革命軍第四師副師長的宋濤遠走香港,也算是對共產黨人有過幫助,“九一八”事變后,魏鎮北介紹到廣西南寧軍校,由此成為桂系一員。
“兩廣事件”平息后,李宗仁、白崇禧與蔣介石重新走到一起,魏鎮得以進入陸軍大學深造,“七七事變”爆發后,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還未畢業的魏鎮立刻返回柳州組織抗戰,1938年,魏鎮代理一三五師師長,率部在安徽霍丘張家塝等地作戰。
1940年,時任一八八師師長的魏鎮率部參加了昆侖關戰役,與日寇激戰了四天四夜,此戰共殲滅日軍一千三百多人,魏鎮由此成為抗日著名將領。
抗日戰爭勝利后,蔣介石違背民意悍然發動內戰,魏鎮一心向往民主與和平,對蔣介石的內戰決定非常不滿,但他當時只是國防部總長辦公室的中將高參,對此非常苦惱,1947年,魏鎮接受宋濤的勸告,回到邵陽,出任邵陽專署專員兼保安司令。
淮海戰役后,中國人民解放軍飲馬長江,國民黨大勢已去,白崇禧妄想統率桂系精兵進行頑抗,魏鎮是白崇禧的舊部,兩人私交很深,但魏鎮還是另一個人的堅定追隨者,他就是程潛。
1949年7月,程潛與陳明仁、唐星、魏鎮、謝慕莊在湖南發動和平起義,湖南宣布解放,起義部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一兵團,陳明仁任司令,魏鎮任副司令。
1952年,根據中央軍委的命令,第二十一兵團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5軍,魏鎮擔任副軍長,1955年,魏鎮被中央軍委授予少將軍銜,成為開國將軍。
就在被授予少將不久,魏鎮因自己年齡太大申請到轉業到地方工作,在湖南省人民政府參事室擔任副主任,1973年,魏鎮將軍病逝,享年78歲。
從國軍高官到起義將領,魏鎮這條蜿蜒的人生軌跡不僅是個體的命運交響,更是二十世紀中國軍人尋找救國之道的時代縮影,當我們在和平年代回望這段歷史,或許更能理解:真正的軍人榮耀,永遠與民族大義緊密相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