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寧4月17日電(記者王梓涵)“歡迎您到納頓來喲,這里的風情美如畫……”在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互助土族故土園景區,身著花袖衫的土族阿姑手捧哈達,用悠揚的《迎賓曲》迎接游客。
互助縣是全國唯一的土族自治縣,因當地土族群眾傳統服飾花袖衫由七種顏色構成,這里也被譽為“彩虹故鄉”。近年來,當地積極推進文旅融合發展,依托獨特的民族文化,打造了互助土族故土園景區。在這里,游客可以親身參與土族傳統體育娛樂項目輪子秋、土族婚禮、青稞酒釀造等充滿民族風情的特色項目。
景區里,四川游客劉洪完整體驗了一把土族婚禮儀式。“穿上新郎裝那一刻,仿佛真成了土族人!”他興奮地說。
重慶游客梁銥萱舉著手機邊拍邊說:“原以為青甘大環線主要是看風景,沒想到土族婚俗體驗成了旅程中的驚喜。”
游客體驗土族婚禮。新華社記者 王梓涵 攝
在青稞酒廠,古法釀酒蒸汽升騰,釀酒師傅按“清蒸清燒四次清”的傳統工藝翻動青稞,糧食香與酒香撲鼻而來。
“土族人自古就有釀造青稞酒的習俗,在這里游客可以體驗釀酒過程、品鑒頭茬原漿,我們還提供青稞酒封存服務。”青海互助天佑德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的酒廠負責人說,“酒廠年產青稞酒1.8萬噸,還研發了酒糟面膜、護手霜、青稞餅干等產品,工業旅游讓青稞酒文化可看、可品、可帶走,實現了‘酒旅雙贏’。”
“我們還開發了節慶活動、非遺工坊等體驗項目,讓傳統文化可參與、可帶走。”土族故土園景區管委會游客服務中心主任林建科說,景區推出的沉浸式體驗游成效顯著,2017年至2024年底累計接待游客660多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1.54億元。
互助縣青繡(盤繡)產業基地內,繡娘們正在縫制繡片。新華社記者 王梓涵 攝
互助縣的土族盤繡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花袖衫就是土族盤繡技藝的集中反映,各種各樣精美的盤繡產品也是游客們“可帶走”中的一項。
在互助縣青繡(盤繡)產業基地,土族繡娘張拉花正專注地繡著一張太陽花圖案的繡片。她笑著說:“我從14歲開始跟著媽媽學盤繡,過去繡品只是自己家里用,現在盤繡成了賺錢的手藝!”
據介紹,目前全縣有5000余名繡娘,通過線下訂單和電商平臺,帶動從業者年均增收2萬元。“我們在傳統紋樣中融入現代設計,在保持傳統技藝本真韻味基礎上,研發出符合現代審美的服飾、香包、家居用品等,讓土族的‘彩虹紋樣’走進當代生活。”互助金盤繡土族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雅娟說。
從民俗體驗到非遺傳承,再到特色產業發展,“彩虹故鄉”正通過文旅融合發展讓古老的土族文化煥發出新活力,也書寫著新時代鄉村振興的生動樣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