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提到解放戰爭后期我軍的戰斗序列時,各大野戰軍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比如四野的“林羅劉譚”,三野的“陳粟譚張”,二野的“劉鄧”,一野相對規模較小,除了“彭”之外,“王”、“許”等人的存在感也不容小覷。
我軍一直以來都是走的軍政一體路線,司令員、政委、參謀長、政治部主任,猶如四根支柱,支撐起了一個野戰軍的指揮框架。
但是唯獨二野比較特殊,“劉鄧”的名氣大家耳熟能詳,參謀長李達在軍事上也有所造詣,55年被授予了上將軍銜。
可當提到二野的政治部主任時,卻鮮有人知道,在55年大授銜時,毛主席甚至明確表示:“此人不授銜!”這位在鄧公身后默默付出的人,難道真的貢獻不足嗎?
鄉下的教書匠
這位被毛主席“撤銷”軍銜的人名叫張際春,1900年出生于湖南宜章的一個小村莊,相比于家庭貧困的革命者,張際春的家境稍好,家中有一畝三分地,起碼沒到拉饑荒的地步。
但這并不意味著張家日子過的很悠閑,張父有點小手藝,田里的活兒不多時,一般都會在家里編筐,雖說張家的米缸里一直都有余糧,張父手上的老繭卻越來越厚。
張父吃了一輩子沒文化的苦,自然知道“知識改變命運”這一道理,當下兵荒馬亂,好好讀書,將來在朝廷某個一官半職,不僅光宗耀祖,娃將來日子過的也能輕松些。
所以,張父寧可砸鍋賣鐵也沒讓兒子在受教育上落后。然而,張際春剛一出生就見證了“庚子國難”,再加上當時的私塾老師是個進步之士,從小就給他灌輸家國情懷,所以張際春的志向早已超過了父親對他的期望。
1911年,清政府倒臺了,許多迂腐文人痛哭流涕,感慨自己半生的書白讀了。但張際春卻不以為然,因為在他眼里,那個腐朽不堪的清政府不值得他去服務,他讀書的目的是為了將來能成為孫文先生一樣的人。
高小畢業后,張際春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湖南省第三師范學院,但是高昂的學費給張家帶來了極大的負擔,于是張際春只能半工半讀,白天在學校里上課,晚上幫著父親去街頭賣竹筐,就這樣憑借著一家人的省吃儉用,張際春完成了學業。
張際春認為,北洋政府為了自身統治,與西方列強眉來眼去,本質上與賣國的清政府沒有區別,所以他沒有選擇為北洋政府效力,而是回到了家鄉的一所不知名小學當起了教書匠。
雖說職業道路被自己走窄了,但張際春在當地收獲了極大的聲望,首先小地方原本讀書人就極為稀缺,再加上張際春性格謙遜,善于溝通,很快他就在當地一呼百應。
二十年代初,“十月革命”的春風吹遍了華夏大地,大革命期間,張際春利用自身影響力多次發起學生運動,他在宣傳工作方面的天賦得以體現。
除此之外,張際春還回到鄉下成立了“農民協會”,多次開展打土豪活動,在他的號召下,當地農民開始覺醒,地主在當地的統治搖搖欲墜。由此可見,張際春雖說入黨時間比較晚,但在革命方面的資歷,被授予大將也毫不為過。
一個不起眼的教書匠竟然掀起了這么大的風浪,張際春很快便引起了國民黨的注意,并向他投來了橄欖枝。
畢竟國民黨是由自己的偶像孫文先生創建,而且加入國民黨后張際春能夠更加方便的開展工農運動,所以他欣然接受,成為了一名國民黨黨員,并繼續在當地從事宣傳工作。
其實當時的國民黨與張際春的革命理想還算吻合,但這一切都隨著孫文先生的去世而改變,國民黨內部各大派系明爭暗斗,早已將孫先生的遺言忘到了腦后,而且軍隊內部的腐敗問題也開始滋生,與舊軍閥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心懷正義的張際春多次寫信向上級反映部隊的腐敗情況,但各級軍官層層包庇,反映問題的人反而被處處穿小鞋,這讓張際春極為寒心。
1926年中山艦事件之后,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右派的行徑令人作嘔,張際春開始意識到國民黨并不能代表中國革命的未來,主張擁抱廣大工農階級的共產黨才能帶領中國擺脫羸弱。
當時蔣介石已經開始了清共政策,以張際春的工作能力,留下來意味著高官厚祿,離開則意味著前途未卜,但為了自己的理想,張際春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后者。
假如中山艦事件算是蔣介石陰暗內心的初現端倪,那么一年之后的“四一二政變”則是圖窮匕見。
危機時刻,張際春并沒有改變自己的決定,帶領一支隊伍幾經周折,前去與朱德、陳毅領導的湘南起義部隊會合。
宣傳工作的天才
1928年4月,張際春跟隨朱德來到了井岡山與毛主席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師,毛主席第一次與張際春見面,兩人相談甚歡,毛主席對張際春領導工農運動的行為表示了肯定,還贊美他是“抵擋千軍萬馬的雄獅”。
張際春則謙遜的說道:“這已經是我們第二次見面了,第一次見面時,您在臺上,我在臺下,您是老師,我是學生?!?/p>
原來1922年毛主席曾前往張際春所在的學校進行過一次講座,張際春對毛主席的言談舉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來毛主席經常在報刊上發表進步文章,張際春每一篇都會精讀。
初到井岡山,張際春的部隊被編入了毛主席直接指揮的紅四軍,毛主席還任命他為第二縱隊政治部宣傳科科長。
剛一上任,張際春便接到了一個艱巨的任務,前往王佐部開展政治工作。
王佐的部隊是最早來到井岡山的隊伍之一,這支部隊雖說也是由農民組成,但略帶匪氣,雖說同樣有斗爭精神,但思想方面距離革命者還有一定的差距,大多數人不知道自己究竟為何而戰,要想感化這支部隊,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
值得一提的是,后來被授予開國上將的宋任窮當時還是張際春的下屬,宋任窮回憶:“張際春深入這支部隊,與士兵同吃同住,和同志們打成了一片,將毛主席的建軍思想注入了這支綠林武裝?!痹趶堧H春的努力下,王佐部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從五次反“圍剿”到陜北會師,紅軍經歷的多次危難時刻,張際春雖說很少參與軍事指揮,但卻始終在背后默默付出,正是因為他出色的完成了宣傳工作,紅軍才能在困難面前團結一致,頑強斗爭。
比如懋功會議之后,張國燾妄圖在黨內搞分裂,張際春堅定的和黨中央站在一起,利用自己所創辦的報刊《烘爐》抨擊張國燾,維護了紅軍內部的團結。
紅軍抵達陜北后,張際春在抗日軍政大學從事教育工作,從教育科長一直干到了政委。即便后來張際春沒有參加授銜,很多抗大畢業的開國將軍見到他時依然會畢恭畢敬的叫上一聲“老師”。
解放戰爭爆發后,張際春被調往了中原野戰軍擔任政治部主任,成為了“劉鄧”的好幫手,或許是因為“劉鄧”的貢獻過于突出,以至于張際春在中野顯得像是個透明人。
其實不然,中野的情況比較特殊,鄧公雖說是政委,但經常協助劉伯承在軍事方面進行決策,所以中野的政治工作基本都是由張際春負責。
劉伯承曾評價張際春:“張際春同志在政治工作方面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编嚬膊涣咦约旱馁澝溃骸皬堧H春同志不止有功勞,還有苦勞?!?/p>
千里躍進大別山之前,中野剛剛在魯西南經歷了一場惡戰,部隊物資緊缺,張際春憑借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四處籌集物資,為部隊后續作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后來中野在大別山區應對國民黨的“圍剿”時處境艱難,部隊損失慘重,士氣低落,許多戰士對未來感到迷茫,張際春經常深入到連級單位與戰士們交談,用通俗的語言向他們表明部隊在大別山區堅持斗爭對全局的意義。
張際春之所以能夠和戰士們打成一片,更好的開展政治工作,這和他的一項能力脫離不了關系,戰士們評價他是“最不像文化人的文化人”,他總是能用最接地氣的話將深奧的道理講明白。
淮海戰役后,二野向軍委遞交關于思想情況的報告由張際春主筆,內容嚴謹又不失風趣,毛主席看后給予了高度評價:“這樣的報告我們應該提倡,生動形象,誰都能看懂?!?/p>
其實張際春一直以來都是二野的三號人物,當時二也前委共有5人,分別是劉伯承、鄧小平、張際春、陳賡、李達,各個文件中,張際春這個名字一直都位于“劉鄧”之后,甚至要比后來被授予大將的陳賡地位還要高。
只不過是因為張際春處事過于低調,所以顯得存在感不足。有一次二野舉行展覽活動,墻上掛著劉、鄧、張三人的照面,張際春看到后堅決要求工作人員將自己的照片撤下,還說:“我只是二野的一個勤務兵,怎么能和兩位首長并列?”
“此人不授銜”
渡江戰役之后,張際春跟隨二野挺進西南,他先后擔任西南軍區黨委第一副書記、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等職務。
雖說當時全國已經解放,但西南地區匪患嚴重,對待這些土匪,光靠武力討伐是不夠的,要想一勞永逸的解決匪患問題,筆桿子比槍桿子更為重要,只有在思想上對其進行改造,他們才會永遠不會和人民站在對立面,對于國民黨軍的降兵降將亦是如此。
為了西南邊陲的安定,張際春長久扎根于此,直到1954年,張際春被調到了中宣部擔任副部長,這也意味著他27年的軍旅生涯正式告一段落。
因為評銜工作在他調任到中宣部之前就已經開始了,所以軍銜評定委員會是將張際春考慮在內的。但毛主席審閱過名單后卻用筆將他的名字劃掉,并說:“此人不授銜?!?/p>
毛主席的本意是,張際春宣傳工作做的更加出色,如今國內外環境已經趨于和平,經濟建設明顯比軍隊建設更為重要,像張際春這樣的人才,中央另有其用。
雖說張際春已經被調到了中央工作,但他的革命生涯大多數都和軍隊打交道,而且軍銜評定工作塵埃落定時他也僅僅被調到中宣部不足一年,這種情況下,張際春獲得一個象征軍人榮譽的軍銜也無可厚非。
周總理得知情況后擔心張際春心里不平衡,于是親自找他去談話,詢問他有沒有什么意見。張際春卻淡然的說道:“有軍銜固然好,沒有也不要緊,關鍵是能夠做好工作就行,無論是在軍隊還是在中央,都是一樣的?!?/p>
之后的十幾年里,張際春在文化宣傳領域兢兢業業,多次推動新中國在文化方面的改革,直到1968年因病去世。
結語
雷鋒同志曾在日記上寫道:“一個人的作用對于革命事業來說就猶如一架機器上的螺絲釘,機器正是因為每一顆螺絲釘的固定,才成為了一個堅實的集體?!睆堧H春的一生完美的詮釋了什么是“螺絲釘精神”。
其實除了張際春之外,我軍還有好多高級將領為軍隊奉獻半生,卻沒有參加授銜,比如鄧公、滕代遠、李先念、程子華、譚振林等,這些人完全有資格被授予大將甚至元帥軍銜,但為了國家的發展,他們放棄了這一榮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