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屆中國女排集訓名單公布后,僅保留 4 名世界冠軍、舍棄 98-01 年齡段中生代球員的 “大換血” 引發軒然大波。正當外界熱議新帥趙勇 “激進建隊” 時,賴亞文的一番表態猶如深水炸彈 ——“國家隊與地方隊尚未實現充分資源統籌,運動員教練員調訓矛盾時有發生,全運會年尤為突出”。這番直言不諱的發言,看似在解釋組隊困境,卻讓趙勇的執教成果陷入輿論漩渦:這究竟是在給新帥 “解圍”,還是變相否定其建隊決策?
一、賴亞文的 “大實話” 撕開排壇隱秘裂痕
賴亞文作為排管中心主任,其言論直指中國排球體制深層矛盾。全運會四年一屆,地方隊為爭奪獎牌,往往將主力球員視為 “戰略資源”。有圈內人士透露,某省隊甚至提前半年與主力隊員簽訂 “全運保障協議”,明確要求其在備戰期優先服務地方賽事。這種 “地方保護主義” 導致國家隊在選人時屢屢碰壁 —— 即便看中中生代核心球員,也可能因地方隊阻撓而作罷。
二、趙勇 “背鍋” 還是 “順勢而為”?
趙勇大刀闊斧啟用新人的決策,表面看是效仿陳忠和打造新 “黃金一代”,實則暗藏無奈。有統計,本次集訓名單中 23 歲以下球員占比超 70%,而被放棄的 98-01 年齡段恰好是地方隊的 “全運主力軍”。有人直言:“趙勇若強行征召中生代,不僅可能面臨‘無兵可用’的尷尬,還可能激化與地方隊的矛盾。與其陷入僵局,不如徹底年輕化。”
三、業績爭議背后的體制困局
輿論對趙勇的質疑,本質是將 “選人結果” 等同于 “執教能力”。但賴亞文的表態揭示:國家隊集訓名單或許從來不是主帥一人能左右的。回顧歷史,2009 年蔡斌執教時期也曾因地方隊阻撓錯失主力,最終折戟亞錦賽。如今趙勇面臨的困局,恰似當年的翻版 —— 當 “體制內博弈” 凌駕于競技需求,教練的戰術構想難免淪為空中樓閣。
結語:破局需超越 “個人業績” 評判
若不能打破地方與國家的資源壁壘,即便陳忠和、郎平再世,也難擺脫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的窘境。球迷期待的不僅是某位教練的 “成績單”,更是一套能讓人才自由流動、讓國家隊與地方隊共贏的長效機制。可是這樣的期待很有可能難以實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