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聊聊「電影怎么了」。
進入正題之前,先聊聊最近“回歸”的神劇《黑鏡》。曾被稱為“預言劇”的它,為什么會是媒體和觀眾公認的神劇?14年前的全球現象級神劇,到底神在哪兒?
《黑鏡》的命題作文
YIQIYINGCHUANG
如果盤點新一季《黑鏡》上線以來,出現最多的評論,我猜肯定有“回歸”這兩個字。先復盤14年來《黑鏡》幾個關鍵節點。
2011年,《黑鏡》第一季橫空出世,向全世界宣告:“論批判挖苦這門藝術,還得是英式黑色幽默。”
2015年,第三季,制作方與平臺轉移至Netflix。主要創作團隊沿用前兩季核心編劇查理·布魯克、導演喬·賴特,也是電影《至暗時刻》導演。
或許橘生淮北則為枳。盡管劇作上保留了批判內核,技術表達與題材廣度也都做了更豐富拓展,視覺風格也延續前作暗黑諷刺風格,強化近未來科技與現實議題的結合。豆瓣評分9.0。
但和前作相比,從英劇到美劇的轉型不算成功。比如獲贊的更多是視覺呈現,部分劇集被指套路化,少了前兩季“神轉折”的驚喜。
如果說第三季是口碑爭議的開始,第五季開始,便是神劇跌下神壇。
深究原因,最核心的還是創意枯竭與議題重復,創作上的狗尾續貂。比如第二集《碎片》中諷刺社交網絡的議題,在第三季第一集《急轉直下》里也曾探討過,且探討的深度不及前作。
《黑鏡》第三季劇照
這種深度和復雜性的丟失,難說與主創的創作焦慮——第一季的王炸開場始終難以超越有關。這些創作上的糾結和擰巴,從公開資料里也有跡可循。比如制作方給出的第六季劇情簡介:
“意料之外的情節,意料之中的精彩。查理·布魯克令人期待已久的黑暗諷刺獨立單元劇現已回歸,每一集都是對這部劇集的自我重塑。《黑鏡》第六季是迄今為止最不可預測、最難以分類、最出人意料的一季。”
空洞宏大的形容詞透露出一種“說不清哪里好,但就是誰都替代不了”的、要回歸、更要超越的創作野心。
《黑鏡》第一季劇照
至于最后交出的作業,用兩個詞形容,可能是花里胡哨、舍本逐末。雜糅了各種元素甚至有奇幻,比如第五集探討種族歧視議題,做成了末日奇幻片。
《黑鏡》第六季劇照
再比如第二集《亨利湖》,把核心的科幻元素丟掉,做成了復古紀錄片。失去《黑鏡》味道——對科技未來大膽想象的第六季,隱約也失去了一些與創造力有關的、更先鋒性的質感。
回歸是保險的解題思路
不是最優
YIQIYINGCHUANG
“自我重塑”的路走不通,“回頭找自己”就是更安全的選擇。市場驗證結果也表明,第七季某種程度上算是“回頭路”的創作策略,查理·布魯克選對了。
作為曾被打上“預言劇”標簽的科幻神作,觀眾迷戀的《黑鏡》味道,必不可少的是其“現實預言性”。第七季首要做到的,便是每一集都精準捕捉了科技背后的暗面,反思人類未來。
先拿第一集《普通人》來說,探討科技對人性的異化同時,也呈現了技術淪為資本工具以后,對人類尊嚴的踐踏。
阿曼妲是一名腦瘤患者,因為治療需求被植入“智能續命系統”,最后救命變成了“喪命”——淪為醫療公司“訂閱制病人”,從止痛需求,到情感感知,每項功能都需要付費解鎖,甚至演變成器官租賃游戲。
再比如第三集《夢幻酒店》,用虛假NPC和人類演員的情感博弈故事,去探討科技對人類情感關系的沖擊和重構,進而向人類發出關于“真實與虛擬”邊界的靈魂追問——人類生存的最大意義是什么?
曾經“稀缺”的《黑鏡》
YIQIYINGCHUANG
事實上,科技反思、黑色幽默、人性探討……這類兼顧個人情感和公共性,展現人性弱點與現實荒誕的議題,始終都是極好的。
只不過在14年前的影視市場,這類對未來科技的冷峻、有深度的凝視,有很強的“稀缺性”。而《黑鏡》第一季的成功,恰恰是擊中了這種“稀缺”,精準踩中科技倫理的前瞻性、人性暗面的永恒性,以及用敘事、視覺上極高的技術水準去呈現。但更重要的,用兩個字概括其實是——創意。
題材上的創意。深度探討科技對人性的極端影響。比如第一季第二集《一千五百萬的價值》中,編劇創造了一個被無形的娛樂廣告電視商業所操控的世界,去叩問人類——想象照進現實時,人類要怎么辦?
故事上的創意。比如提到《黑鏡》,你最記憶猶新的故事是哪一個?《國歌》即便不是唯一答案,必定是其中之一。那個交織了科技與人性的,關于娛樂至死的荒誕寓言。
如果說《黑鏡》第七季“回歸”是在有安全感的領地找突破,這種某種程度上可以視為妥協和后退的背后創作動機,或許可以用攝影師、導演鄧璐,下面這段話來說明一二:
“現下影視行業期待的是什么?有AI技術以后,又會誕生出怎樣的電影?行業最期待的是有個全新的東西,給大家打個樣。大家都想看到這個打樣。但作為投資者,可能并不想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現在就處在這樣一個資本和藝術擰巴的狀態。”
「電影怎么了?」
YIQIYINGCHUANG
接下來進入正題。你一定也意識到這個問題——新技術正在碾壓傳統影視行業及從業者。
因此,幾天前,益起映創發起了一場主題為「電影怎么了?」的線上直播活動。對話嘉賓分別是中國第一位女性斯坦尼康攝影師,鄧璐;和她的朋友,河北傳媒學院教師、制片人,張帥。
發起這次主題有兩個目的,一是想請這位從小就浸泡在影視行業的電影攝影技術行家,也是創作《大象席地而坐》《相親相愛》《后來的我們》等被廣泛熟知作品的中國第一位女斯坦尼康攝影師、導演,始終奔跑在創作一線的從業者,用經驗和思考來回答這個很現實的議題:
影視創作者該如何適應、追趕這個技術驅動的、飛速變化的時代?當一個人賴以生存的行當、技能、本事,正在被新技術轟轟烈烈地碾壓,除了平靜地接受現實,還有什么辦法?
另一個原因是,請她在五一假期開啟的斯坦尼康訓練營開始前,提前跟大家見面聊一聊。熟悉益起映創和鄧璐的老朋友,可以直接掃碼報名課程。
關于「電影怎么了?」話題的探討思路,鄧璐從幕前——觀眾思維;幕后——藝術創作,兩個維度分析,分享了一些觀點。
從觀眾角度,她提到影視工作者需要研究觀眾喜歡的東西,理性接受被觀眾喜歡的每種內容形式。也對“為什么電影越來越沒創意了?”這一問題,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電影作為一種內容形態,產生之初本質也是娛樂消遣,只是演變到了今天。比如標志電影誕生的第一部電影短片《火車進站》,只是藝術欣賞性更高,甚至放在博物館里循環播放,本質上也是一種內容形式。
《火車進站》海報
再比如卓別林喜劇的誕生,從最初的默片,到后來一個時代一個時代演變,誕生了各種元素。中國電影八九十年代也有一些風格突出很灑脫的形象,甚至一眼就能看出的中式幽默,中式美學、中式諷刺、現實主義。
經典中式黑色幽默電影《背靠背、臉對臉》
她認為這些喜劇電影開始有變化,也是從有網絡開始,比如網絡上曾流行的殺馬特。有一段時間我們也可以在電影里面看到。創作者從觀眾思維出發,希望作品被觀眾喜歡,就會融入一些互聯網元素。
長此以往,所謂的“用戶思維”也就演變成內容創作一個必修課,每個創作者都在絞盡腦汁不停地想觀眾喜歡看什么,哪些元素可能成為爆款,再往這些元素裝進故事劇本里。用相聲行話說就是砸卦,觀眾喜歡什么東西迎合一下。
另一種基于用戶思維的創作策略就是對標。促使創作者對照成功作品創作,也是因為信息時代,一切都在“向短”——不僅指內容時長,從長片到短片,長劇變短劇、微短劇;也包括允許電影創作者創作作品的時間,比如創作出一個當下成熟度很高的劇本,再拍攝制作完成可能需要三年、五年甚至更久。等作品被觀眾看到時,很可能“過時”,不被觀眾喜歡。
鄧璐在執導的電影短片《完美愛人》拍攝現場
但從創作角度,她也認為創作者應該堅持創作觀眾喜歡的內容。在此前提下,堅持創作有自己風格的作品。勇于創作試錯,不怕犯錯失敗。比如昆汀,也不是每一部作品都是爆款,但一直不變的是,堅持用力創作。
關于創作工作,她強調兩點:一個是專業技術;一個是做事態度。比如攝影作為一個技術類學科,很可能一年兩年就要更新新技術,包括斯坦尼康現在也在想辦法朝AI方向做連接。只是目前技術上還不成熟。
因此,作為攝影師就需要思考自己怎么在技術革新上做工作。包括攝影的技術能力,對電影的設計能力,對劇本、表演、燈光等每個環節的理解能力等等。以及運鏡是不是用得足夠好了?是否能拿到任何一個劇本,都能很快給出同樣的預算下,兩三種不同的拍攝方案?
再比如新人創作團隊低成本拍攝,拿鄧璐擔任攝影的影片《大象席地而坐》來說。影片的拍攝只用一臺攝影機完成。影片中鄧璐直接設計了很多鏡頭,也被同行評價為“給行業內帶來了一些基礎個性”。用她自己的話總結她的創作方法,就是遵從自己的內心去紀錄現場。
《大象席地而坐》劇照
關于如何節約成本,她也曾有過充分利用拍攝當地資源,一共用48個演員拍攝一個25天的長片,總共花費3萬元的低成本拍攝經驗。
關于更多她分享的創作觀點、幕后故事,點“原文鏈接”看這次活動的直播回放。也可以報名來五一她的課程,和她面對面交流,向她請教如何用好斯坦尼康;如何拍電影;以及更重要的——如何敢做更好的電影。
從后浪電影到益起映創開始,鄧璐老師的斯坦尼康訓練營已經這里開設的八期課程,這次開課也是響應學員要求,邀請她在五一假期再開一次課,我們整理的一些往期課堂課堂學習的瞬間,可以先點開視頻了解。
課程安排從5月1日-5日。5天密集訓練,從設備組裝、平衡調節,到跟拍、越軸、一鏡到底實戰,以及分鏡設計,廣告拍攝模擬,這些都將一一學到。
下面是完整課程大綱,有關于鄧璐老師的更多詳細介紹,以及完整日程安排。
學習費用是12800元/人,3人團購每人省800元。務實地說,無論電影怎么了,行業如何變,技術如何迭代,學習都沒錯。且是必要的事。越是面對不確定的未來,越需要持續學習適應行業,應對未來。
借用鄧璐老師一句話說:“真心想做一件事情,就穩扎穩打,慢慢來。”熟悉她的學員可能了解,除了專業能力過硬,灑脫、利落的行事方式也使得她性格極具感染力。如果用一個字形容她的性格,就是“敢”。比如以前跟她學習的學員,畢業后獨立完成創作作品,會發信息告訴她說,自己終于敢拍電影了。有的學員也在畢業后,和她成為朋友。
這個五一假期,希望你來,學習技術,收獲勇敢。掃碼加好友,報名或咨詢↓
作者 | 輕舟
排版丨馬東西
「注: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于豆瓣及網絡,
若有侵權請主動聯系我們。 」
益起映創的新老朋友們:
我們專注影視教育12年,提供300+門課程覆蓋電影全產業鏈,助力超100萬愛好者與從業者成長。現在發起"學電影"用戶調研,填寫問卷即贈100元課程券。您的意見將幫助我們更好陪伴電影人"一起硬闖"!
掃碼填寫問卷(1分鐘),領取福利>>
益 起 推 薦
關 注 【 益 起 映 創 學 堂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