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務部組織有關商協會、大型商超和流通企業座談,研究更好發揮各自優勢,幫助外貿企業擴寬內銷渠道。同時通過“內外貿一體化”政策幫助外貿企業開拓國內市場。在政策號召下,京東、盒馬、永輝等巨頭紛紛響應。
對此,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著名服務經濟學家、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鄭吉昌教授在接受數字經濟新媒體——網經社獨家專訪時表示,
一、當前出口轉內銷是一件短期利好的事情
1、政策驅動的窗口期:商務部推動的“內外貿一體化”政策為外貿企業提供了稅收減免、資質互認等便利,短期內可快速消化過剩產能。例如,京東等平臺為外貿商品開辟“出口轉內銷專區”,利用流量優勢實現快速鋪貨。
2、市場需求的即時匹配:外貿企業的高質量產品(如小家電、紡織日用品)可填補中高端市場空白,短期內形成供需互補,符合當前國內消費市場呈現多元化升級趨勢。
3、企業自救的緩沖手段:部分外貿企業通過內銷對沖外部風險,短期內可緩解現金流壓力。
當然,短期利好顯著,但需警惕政策紅利消退后可能出現的產能過剩和渠道競爭加劇問題。
二、從長期看,企業和商超可能面臨4個方面的挑戰和結構性矛盾
1、渠道與供應鏈重構:外貿企業依賴B2B模式,而內銷需搭建B2C渠道(如電商運營、經銷商網絡),成本高昂且周期長。另外,商超巨頭可能因議價權優勢擠壓外貿企業利潤空間。
2、品牌認知度不足:國內消費者更信任已有本土品牌,外貿企業需長期投入營銷重塑品牌形象。
3、合規性差異:國內外質量標準(如歐盟CE認證vs.中國CCC認證)、包裝規格等差異,可能導致改造成本上升。
4、消費需求錯配風險:出口商品設計可能不符合國內用戶習慣(如服裝尺碼、家電電壓),需針對性調整。
三、消費者對“出口轉內銷”的接受度,主要的核心影響因素有:
1、價格敏感度:
出口商品因原材料、工藝標準較高,定價通常高于同類內銷品,需通過“高質中價”策略平衡性價比。
2、質量認證的公信力:
國內消費者對“出口品質”存在天然信任,但需強化國內質檢背書(如“同線同標同質”認證)。
3、認知度與營銷轉化:
調查顯示,僅32%消費者明確了解“出口轉內銷”概念,需通過內容營銷(如“外貿尾單”“海外同款”標簽)提升認知。
4、消費心理博弈:
部分消費者認為出口商品“更高級”,愿意溢價10%-15%;另一部分則質疑“內銷尾貨=滯銷品”,需通過透明供應鏈信息打消疑慮。
結論:消費者會為高性價比、強背書的出口轉內銷商品買單,但需企業、平臺、政策三方協同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
短期看,出口轉內銷是外貿企業與國內市場“雙向救急”的可行路徑;長期需解決渠道適配、品牌建設、標準統一等深層問題。企業可借助大數據分析國內消費偏好,平臺需優化供應鏈撮合效率,而政策層面應推動質量互認長效機制,避免“運動式”內銷后遺癥。
專家介紹:
鄭吉昌,著名服務經濟學家、中國服務創新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導。國家服務貿易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長三角服務業聯盟主席,浙江省服務業聯合會會長、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近日,數字經濟服務商網經社也重磅推出“出口轉內銷”解決方案,六大計劃幫扶中國外貿企業“明道、取勢、優術、合眾、踐行、護航”,并將聯動全國各大跨境電商協會,扶持外貿企業。
網經社創始人曹磊表示,網經社深耕電商18年來,積累了平臺、培訓、企業游學、展會、渠道等資源,基于這些資源,網經社推出六大幫扶計劃,從頭到腳、循序漸進地助力外貿企業出口轉內銷,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