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嗎?就在上個月,德國柏林街頭發(fā)生了戲劇性的一幕——寶馬總部
大樓前堆滿了中國制造的電動汽車充電樁,工人們正用角磨機切碎這些鋼鐵疙瘩,碎片上還能看見'寧德時代'的漢字標識。這不是什么行為藝術,而是歐盟新電池法案實施后的連鎖反應:不符合碳足跡標準的產品必須就地銷毀。這場景像極了三十年前推倒柏林墻的畫面,只不過這次豎起的是一堵看不見的綠色技術壁壘。
要說這綠色柏林墻的始作俑者,還得從2023年8月那個悶熱的夏天說起。歐盟突然拋出的《電池與廢電池法案》就像往太平洋扔了顆深水炸彈,規(guī)定到2025年2月,所有進入歐洲市場的動力電池必須提供從礦山到報廢的全生命周期碳足跡報告。這可比丈母娘查女婿的銀行流水還狠,不僅要看現(xiàn)在掙多少錢,還得把祖上三代的積蓄都翻個底朝天。
中國工程院院士舒印彪說起這事就上火:'咱們的電池企業(yè)現(xiàn)在就像被逼著在玻璃房里洗澡,連原料礦山的耗電量都要扒光了給人看。可問題是剛果的鈷礦、印尼的鎳礦,這些上游數(shù)據(jù)咱們企業(yè)拿什么去要?'這話可不是危言聳聽,寧德時代的工程師給我看過他們收到的調查問卷,光碳足跡核算表就有278項指標,連運輸過程中卡車司機的午餐盒飯?zhí)寂欧哦家嬎恪?/p>
要說歐洲人這手玩得確實高明。他們給碳關稅披上了環(huán)保的外衣,骨子里卻是赤裸裸的貿易保護。就像讓中國新能源車背著沙袋跑馬拉松,還美其名曰公平競賽。法國車企能拿6000歐元政府補貼,中國品牌卻要為每輛車多交2000歐元的'呼吸稅'。慕尼黑大學有個教授私下吐槽:'這套碳足跡算
法我們自己都算不明白,純粹是給中國車企準備的數(shù)學奧賽題。'
不過咱們的企業(yè)也不是吃素的。江蘇大豐港最近就上演了場'綠電突圍戰(zhàn)',寧德時代和阿特斯太陽能聯(lián)手搞了條直通青海光伏電站的電力專線。這招釜底抽薪玩得漂亮——用西北的太陽能直接給沿海的電池工廠供電,碳排放量唰唰往下掉。有工人跟我比劃:'以前車間頂上冒的是黑煙,現(xiàn)在全是藍天白云,電表倒著轉!'
這場綠色博弈里最魔幻的當屬碳足跡因子。歐盟非說咱們每度電要排放0.62公斤二氧化碳,逼得生態(tài)環(huán)境部連夜發(fā)布官方數(shù)據(jù)。要我說這就像菜市場砍價,歐洲商販硬說咱的大白菜有農藥殘留,咱直接甩出農科院的檢測報告。現(xiàn)在國際談判桌上,碳足跡因子已經(jīng)成了新型貨幣,小數(shù)點后三位的變動都能讓貿易逆差翻個跟頭。
光伏產業(yè)的老王跟我掏心窩子:'十年前咱們跟歐美拼價格,現(xiàn)在得拼碳排放報表。車間里裝的全是智能電表,連廁所的聲控燈都要算進碳賬本。'他廠子里最搶手的不是技術員,反而是會計——得會算每塊光伏板從硅料到組件的碳軌跡,這活兒擱以前得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的都未必整得明白。
要說這綠色柏林墻能不能攔住中國制造,我看懸。當年瓦森納協(xié)定沒鎖住我們的芯片,現(xiàn)在碳關稅也甭想困住新能源。您瞧見沒?歐洲港口堆積如
山的中國電動車正在上演'變形記',拆了電池組換上本地電芯,轉眼就成了符合標準的混血兒。這場景讓我想起八十年代倒賣電子表的蛇頭,只不過現(xiàn)在倒騰的是碳中和認證。
寒冬臘月里最暖心的一幕出現(xiàn)在鹽城風電基地。工人們給剛下線的海上風機系上紅綢帶,像送閨女出嫁似的。項目經(jīng)理老李眼眶泛紅:'這大家伙渾身貼滿碳排放標簽,漂洋過海時再也不用怕查環(huán)保護照了。'要我說啊,綠色技術壁壘這玩意兒就像西伯利亞的寒流,凍死的永遠是體弱的,耐寒的反而能練出鋼筋鐵骨。等著瞧吧,等中國新能源的春天真正來臨,這些碳關稅怕是連擦屁股紙都不如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