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們走近大自然,親手觸摸家鄉的奇石 …… 2025年4月18日,北京市密云區大城子學校的師生,在學校附近開展了一堂“鄉野地理課”,課上聚焦大城子當地的特色奇石“子母巖”,讓學生們在實景教學中探尋大自然的奧秘。
張莊子村,位于密云區大城子鎮的深山區。4月18日清晨,來自密云區大城子學校的88名學生在張莊子村集合,其中包括六年級學生36名、初一年級學生52名,他們按年級分成兩組開展研學。
為何要將地理課設在張莊子村?據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張莊子村不僅擁有山地梨園,村內的“子母巖”溝,更是當地奇特的地質景觀。師生們漫步在溝谷中,隨處可見猶如水泥澆筑而成的“子母巖”,不時有手捧任務單的學生穿梭其中,親手觸摸形態各異的鄉野奇石。
在現場,密云區大城子學校的王海紅老師,介紹了“子母巖”的形態特征、成因及價值,并將張莊子村的“子母巖”與青海省的“子母巖”進行對比,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盡可能開拓視野,同時邀請學生們踴躍發言。
初一年級學生王佳儀發言時,展示出自己的繪畫作品。課前,她用畫筆勾勒出簡潔的線條,并用油畫棒飾以明快的色彩,讓“子母巖”景觀躍然紙上。“課前我參考子母巖的照片,繪制出一幅圖畫,以便向同學們介紹。”王佳儀告訴北青報記者,她過去曾聽老師講起過“子母巖”,但從未親眼見過,在現場看到的和想象中不太一樣,其形態更立體、色彩更豐富,巖石上除了灰色,還有淺紅色和淡紫色 ……
據北青報記者了解,這堂鄉野地理課是“百年梨園話古韻,奇石解碼譜新篇——密云區中小學跨學科主題學習課程建設研修活動”的一部分。王海紅老師表示,如果是在室內介紹“子母巖”,只能讓學生們看幻燈片,但去到實地則不同,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了解家鄉的地質景觀。
關于“子母巖”,據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顏丹平教授介紹,“子母巖”的學名為礫巖,是沉積巖中的一類,以結構粗大的礫石為主要組成,其磨圓度好,堅實地膠結在一起。就其形態,推測是在河流上游、水動力條件較強的區域沉積形成,且礫石離母巖區域較近。張莊子村的礫巖,對于判別物源、古水動力條件重建、古水流方向和古環境確定等均具有意義,其對于找礦也會有一定的指示幫助。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崔毅飛
攝影/北京青年報記者 崔毅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