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醫藥魔方與清華大學聯合發布了一項重磅報告,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藥企共完成94筆license-out交易,總交易金額高達519億美元,同比增長26%;其中首付款41億美元,同比上漲16%。
圖1.2025年一季度已披露金額license-out項目匯總(數據來源:醫藥魔方)
進入2025年,這股勢頭仍在延續。據悉,僅僅在今年一季度,就已經出現了超20筆涉及中國藥企全球授權的交易,這其中就包括羅氏豪擲超10億美元淘金信達生物以及樂普生物就一款臨床前ADC與ArriVent達成一筆超12億美元的重磅合作。而這還只是序幕,在專利懸崖和業績壓力的雙重威脅下,海外大藥企2025年還將繼續“掃貨”中國創新藥,這意味著BD數量有望再創新高。
而在一筆筆大額交易背后,“中國創新資產”這一概念呼之欲出,事實上,這不只是指代創新藥,高端器械、數字醫療等同樣包含在內。以器械為例,截至2024年,我國醫療器械產品注冊國產化率已達67%,另外在技術攻堅層面,手術機器人、醫學影像、腦機接口等前沿領域都已逐步確立自身優勢地位。數字醫療同樣表現搶眼,2024年共有40款符合公認數字療法定義的醫療軟件獲批,創下歷年新高。
不難看出,“中國創新資產”整體的含金量正顯著提升,并在當前受到全球市場越來越廣泛的關注和認可。于是,一場圍繞“中國創新資產”,由技術創新兌現為業務增長的醫療價值發現之旅正在打開新的敘事空間。
01
中國創新資產:從邊緣到全球舞臺中心
在2025年1月舉行的JPM大會上,中國創新藥可謂是出盡風頭,不僅派出了史上最強隊伍,有超過30家頭部藥企參與;另外,類似“China Night”這樣的活動就有數十個,并且場場爆滿,不少參會者甚至全程站著參與了整場活動。而在各大核心論壇上,有關“中國創新藥”的話題也反復被提及,有至少10家MNC都在主題演講中強調了中國創新藥以及中國市場的重要性。
而在近期剛結束的CMEF展會上,國產器械同樣備受關注,像“醫療機器人”、“醫學影像”等國產含量極高的展區,從第一天到最后一天都擠滿了想要合作的全球頭部器械企業的聯絡人。
作為行業風向標,中國醫療企業能在兩項大會上都聲量漸漲,其實也是在映射“中國創新資產”當前在國際舞臺上的角色變遷,已逐漸從完全的配角升級為主角之一。
圖2.2016-2022年中美創新藥核心臨床試驗開展數量(數據來源:醫藥魔方)
這可以從多個維度上得到驗證。以生物醫藥為例,首先在創新力上,據醫藥魔方統計,2022年中國創新藥核心臨床試驗開展數量為322項,與美國的339項幾乎并駕齊驅,并大幅領先英國和日本。另外在整體質量上,到2024年,中國在ADC、細胞療法、雙抗、溶瘤病毒等新興管線數量占比均躍居全球第一,尤其是ADC,目前中國已經是最大的ADC管線對外授權交易國家,國產ADC新藥約占全球管線的比例超過40%。
最后一點則體現在企業層面,據悉,在“全球制藥企業市值TOP50”榜單中,中國藥企已占據11席,整體數量僅次于美國(19席)。再進一步聚焦到企業,恒瑞醫藥市值已突破3000億大關,繼去年挺進前20后,再度刷新排名來到歷史最高第18位;另外在CXO領域,藥明系仍穩居全球第四大CXO公司,離沖擊前三只差臨門一腳。
而在器械領域,國產同樣表現強勢:邁瑞醫療2024年營收再創新高,當前已無限逼近全球醫療器械榜前20;微創醫療在歐洲的CE認證產品已達22個,出海效應愈發明顯;奕瑞科技用8年時間攻克核心零部件,目前已成為數字化X射線探測器全球龍頭。
很顯然,“中國創新資產”當前都在掀開國際化的史詩級征途。當然,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種關鍵因素共同推動的結果。
首先一點就是重視創新。具體而言,從2015年實施新藥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開始,一直到2025年,中國制藥行業完成了從仿制藥到me-too式創新,再到First-in-class和Best-in-class的跨越式發展。器械也是如此,在國產替代的市場邏輯下,2024年中國醫療器械企業研發強度中位數已從3.2%快速提升至6.8%,全年研發金額超過千億。
其次是在創新力轉化上,中國當前也在大闊步前進。比如在研發效率方面,以抗體藥物為例,中國從組建研發團隊到IND申報最快可以在18個月內完成,而在美國可能需要2到4年,這實際上是得益于中國知識技術無代差、CRO體系高效、人才隊伍健全以及工業體系完整等關鍵因素。另外在審批環節,近年來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程序將產品上市周期縮短30%,2024年共有62個產品通過該通道獲批,同比增加25%。
圖3.2018-2024中國創新藥一二級市場投融資情況(數據來源:醫藥魔方)
最后則是在資本層面,大量投資機構涌入,為“中國醫療資產”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推動力。根據醫藥魔方InvestGo數據庫統計,在2015-2024這十年間,中國創新藥從一二級市場籌集到的資金總額高達1.23萬億元,共推動超過500家醫藥企業成功上市。而在巨大的增量之下,無不在說明“中國創新資產”當前已全面崛起,并開始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全球產業生態之中。
02
“中國創新資產”全球搶購潮洶涌
據DealForma的一組數據顯示,2024年大型跨國藥企引進的創新藥候選分子大約有31%來自中國,而2019年這一數字還為0%。這意味著,海外大藥企近幾年一直在瘋狂搶購中國創新藥。
當然,被全球市場看中的并不只有創新藥,國產器械同樣在“搶購”清單之內。近年來,美敦力、西門子、波士頓科學、碧迪等全球器械巨頭不斷加碼中國市場,或是加大在華投資,或是加速中國本土化生產,又或是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建廠等,其目的不言而喻,就是希望能盡早觸達中國優質資產,率先搶奪市場先機。
而之所以會如此布局,除了前面提到的“中國創新資產”含金量在顯著提升之外,還有很關鍵的一點是其能夠幫助企業在市場寒冬下“逆天改命”。
事實上,當前有不少藥企都已嘗到了甜頭。比如Alumis,2021年其以1.8億美元買下中國老牌藥企海思科旗下FT集團的核心管線ESK-001,三年后Alumis以此轉換為了5.29億美元融資,并于2024年6月正式登陸納斯達克。另外還有Aiolos,2023年8月其僅以2500萬美元首付款就從恒瑞引進了用于治療成人哮喘的單克隆抗體AIO-001,短短半年,Aiolos就因此被葛蘭素史克以14億美元的總價收購,可謂是贏麻了。
器械企業同樣享受到了紅利,通過收并購中國器械資產,當前無論是在研發進度上,還是在市場變現端,都獲得了可觀的回報。以波士頓科學為例,2024年營收167.47億美元,同比增長17.61%,雖然在財報中并未單獨披露中國市場的具體數據,但中國被列為“高增長市場”,貢獻了約20%的全球營收。
于是,新一輪掃貨“中國創新資產”的攻勢正在全球愈演愈烈,甚至開始計劃直接鯨吞中國優質醫療資產。
重點聚焦創新藥板塊,在資產階段上,MNC開始大舉向早期遷移,甚至對還未進入臨床階段的管線尤為感興趣。據悉,在中國Biotech今年一季度完成的近20起全球BD交易中,臨床前項目占比超過一半,這與從前MNC更偏好成熟資產有明顯不同。而對于這種“越早越熱”的趨勢,某藥企創始人分析了兩點關鍵原因:一是中國創新藥當前在靶點選擇、分子設計等前端環節的競爭力不斷提升,這使得早期資產的創新性及確定性更強;二是隨著中國資產愈發被全球市場看中,只有提早入局才能在未來占據有利位置。
圖4.中美歐全球在研創新藥管線數量對比(注:數據截至2024.12.14)
其次是在資產領域上,MNC現階段已不再局限于腫瘤,而是將“網”撒向更廣泛的細分領域,包括炎癥、免疫、心血管及代謝等熱門板塊。特別以自免為例,當前已完成多筆大額交易,包括阿斯利康豪擲12億美元收購亙喜生物、艾伯維以17億美元獲得明濟生物臨床前TL1A抗體的全球權益,以及在今年1月,科倫博泰與和鉑醫藥及Windward Bio AG就抗胸腺基質淋巴細胞生成單克隆抗體SKB378/HBM9378簽訂的一筆首付款9.7億美元的獨占性許可協議。
圖5. 2024年NewCo交易匯總(數據來源:浩悅資本)
最后是在資產交易形式上,BD、收并購、NewCo、反向NewCo等層出不窮,整體合作空間非常大。比如2024年爆火的NewCo,據動脈網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藥企已通過此模式完成近30起海外交易,涉及總金額超過百億美元。而這還只是開始,未來在此模式下還將兌現更多重磅合作,并且在形式也會更加開放,這無疑為海外藥企搶購中國優質資產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03
瘋搶危機下,“中國創新資產”亟待守護
透過近期相繼發布的企業年報不難發現,不少國內藥企都借BD首次實現了扭虧為盈,比如百利天恒、和譽醫藥、康寧杰瑞等。尤其以百利天恒為例,其凈利在2024年來到37.08億元,同比增長575%,而這離不開一筆史詩級BD——2023年年底,BMS就BL-B01D1與百利天恒達成了總交易額84億美元的天價協議。
圖6. 2015-2024年中國藥企license-out交易數量及首付款金額(數據來源:東方財富證券)
事實上,在近兩年IPO難、融資環境差、支付力量有限的大環境下,BD對于國內創新藥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已經成為中國biotech現金流的主要來源。據華泰研究報告顯示,2024年1-11月我國創新藥BD的首付款高達62.73億美元,比企業直接融資金額的39.77億美元多出近一倍。
但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海外BD在“救贖”中國biotech的同時,其實也會卷走一部分中國創新藥青苗,從而導致“中國創新資產”的流失。
這種擔心不無道理。一方面是從資產浪費的角度來看,不少大藥企在獲得中國創新藥管線之后,后期也會因為行業的需求變化或者自身的業務調整,繼而選擇放棄對管線的研發,這會使得一些潛力項目提前夭折;另一方面則是從議價權考慮,如果將一些best-in-class的創新藥都賣給海外大藥企,那么等它后續進入中國市場就會變成“進口藥”,這必然會給醫保局以及患者造成更大的經濟負擔。所以,守護好中國創新藥在當前已是迫在眉睫。
圖7. 中國醫療器械細分領域美國企業市場份額情況(數據來源:東方財富證券)
事實上,不只是創新藥,國產器械資產同樣需要守護,尤其是在“中美關稅戰”愈演愈烈的當下,這一動作已變得愈發重要。具體而言,雖然國產器械近些年發展較快,但在一些前沿領域,比如電生理、神經介入、超聲刀、ICL、CT球管等,核心零部件當前仍然依靠海外進口,且進口率高達60%以上。
因此,如果大幅征收關稅,必然會造成國產器械企業生產成本增加,從而壓縮其利潤率。比如CT球管,目前國產化率不足20%,主要依賴美國Varex、印度Siemens等供應商,在加征關稅后,單臺進口球管成本將增加逾20萬元,這會直接侵蝕國內設備廠商10%到15%的毛利率。
而在近些年國產快速發展的手術機器人領域,關稅增收的影響則更為致命。雖然國內微創醫療、天智航等企業現階段都已實現整機突破,但關鍵零部件仍需從海外巨頭引進,據悉,美國直覺外科公司的達芬奇機器人占據中國一半以上的市場份額,其核心伺服電機、減速器的采購成本因關稅目前已增加近40%。
不難看出,這場“中國創新資產”爭奪戰當前已經打響,而國產勢力也早已暗潮涌動。
于是,我們看到國內醫療領域一級市場當前正在回暖。據動脈橙數據庫不完全統計,在剛剛過去的3月,我國醫療領域共完成82起融資,融資總額超過百億元,復蘇勢頭明顯。另外,越來越多的頭部企業也開始參與其中,據悉,包括華潤醫藥、國藥集團、中國通用等央企當前都已變身“超級買家”,目前已披露的累計金額超過260億元,并且這還只是“熱身階段”,后期投入還將更大。
但這還不夠,在眾多行業人士看來,留住“中國創新資產”的勢頭還需要更強烈一點。為此,在2025年5月9日-10日舉行的“VBEF未來醫療醫藥100強展會”上,動脈網將圍繞“中國創新資本”構建核心要素,聚集行業2000+醫療醫藥創新優質資產以及1000+資本買家參與,推出包括為期2天的優質項目投資推介會、超過15個創新細分領域的創投論壇、以及圍繞Newco與BD的主題論壇,在為期2天的展會中將呈現并展示出“中國醫療資產”的獨特魅力。
項目掃碼報名,有任何疑問可直接聯系作者
用某資深投資人的話來說,“這不僅為廣大投資人提供了一個發現潛力項目的窗口,同時也為不少優質項目搭建了通往資本市場的橋梁,加上其在前期專注于項目價值發現,后期伴有精準的資源觸達和鏈接價值,可以說是一次完完全全的‘優質資產’與‘核心買方’的精準匹配。”
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這個聚焦“中國創新資產”合作與交易的“舞臺”越來越大,未來在中國醫療醫藥創新市場還將誕生更多重要時刻,更多的市場機遇將隨之出現,而“中國創新資產”的整體價值和生命力也將得到最大限度地釋放。
在此,動脈網誠邀更多產業同仁參與其中,共同成為推動“中國創新資產”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歡迎大家點擊了解2025VBEF大會詳情!
*封面圖片來源:123rf
如果您認同文章中的觀點、信息,或想進一步討論,請與我們聯系;也可加入動脈網行業社群,結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聲明:動脈網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動脈網及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