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老齡化加劇,養老問題日益凸顯。
許多老一輩人,慣行著“多子多福”的觀念,認為子女越多,晚年才會越有保障。
然而,現實真如我們預想的那樣嗎?
在一些新聞或影視劇里,我們都看過不少的人間百態。
有的家庭,關于養老問題,幾個子女互相推諉,老人孤苦無依。
而有的家庭呢,盡管只有一個孩子,壓力也大,但卻更愿意承擔全部責任,贍養父母,更是盡心盡力。
那么問題來了,究竟哪種家庭模式,老人晚年更有保障呢?
根據研究發現:
獨生子女家庭,未來的養老狀況可能更好。
這一結論或許與我們許多人的經驗和直覺背道而馳,但背后的原因,卻值得深思。
接下來,就一起來一探究竟。
01.獨生家庭:責任明確,無人可推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作“責任分散效應”。
說的是,當一件事由多人共同負責時,每個人都會傾向于認為“別人會做”,最終導致無人行動。
這就跟諺語“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對應到養老問題上,也是如此。
當家庭中只有一個孩子時,他清楚的知道“父母晚年只能靠自己”,反而少了人性當中的“算計”和“自私”,多了主動承擔責任的意愿。
可在多子女家庭,兄弟姐妹之間容易互相指望,甚至因贍養問題引發爭吵與矛盾。
就像老家鄰居,膝下有三子,同住在一個村,三天兩頭因為養老問題,吵得面紅耳赤、不可開交。
今天,大兒子多拉了一袋面;明天,二兒子又多給了錢。
總之,天天都是雞毛蒜皮的事兒,但每個人卻都因此計算得失、權衡利弊、推諉扯皮。
老人呢,夾在其中,左右為難。
這一幕,讓人唏噓的同時,也真的意識到,晚年養老,并非依靠的是子女數量,而是“質量”。
02.獨生家庭:情感投入深,親子關系緊密
與多子女相比,獨生子女從小會獲得父母全部的愛與資源。
而這種優勢,會使得親子之間的情感聯結更強。
這就像網上有人說的那樣:
在獨生子女家庭中,父母與孩子,更像是命運共同體。
原因也很簡單,除了血緣關系的維系之外,他們在漫長的生活日常當中,建立了更為緊密的情感粘性。
他們唇齒相依,榮辱與共,以親密的親子關系為基礎,讓彼此不可分割。
除此之外,心理學研究還表明:
唯一性會增強人的責任感。
正如剛才所說的那樣:父母只有一個孩子,情感投入自然很深,而孩子也感受到了父母的愛,并且知道“父母只有我”,從而更愿意去回報和感恩父母。
相比之下,在多子女家庭中,父母哪怕再怎么想把一碗水端平,所謂的“愛”也無非是平均主義。
甚至有些家庭,孩子還容易因偏心、財產分配、日常情感投入度等問題,與父母產生嫌隙與隔閡,影響贍養意愿。
就像電視劇《都挺好》中的蘇明玉,從小不受媽媽待見。
當媽媽把雞腿永遠夾給哥哥時,那種被忽視的落寞與不甘,常常會在每一個深夜,讓她輾轉反側、暗自扎心。
所以,當這些破碎的細節,在一天天中被放大的時候,再去指望兒女養老,似乎就無從談起了。
03.獨生家庭:經濟壓力雖大,但家庭決策高效
剛剛也說過,獨生子女家庭,父母與孩子為命運共同體,他們之間有著十分確定的“唯一性”。
而這種確定性,會促使大家去提前安排一些事情。
就比如說,獨生子女的養老壓力雖然很大,但正因為沒有兄弟姐妹可依賴,他們往往會提前規劃。
比如定時帶著父母體檢、明確晚年保養的一些問題等等。
而多子女家庭呢,可能會因為意見不合、誰出錢多少等問題而拖延決策,反而不利于老人的健康和養老。
根據上海的一項調查顯示:
獨生子女父母,對養老滿意度要高于多子女家庭,而主要原因就是“子女更上心”。
其實,這個“上心”也很好理解,因為“生存”是綁縛在一起的,所以在互相依賴的情況下,彼此更愿意為對方投入時間和精力。
當然,說到這里,有的人可能會提出反對意見。
畢竟俗話說的好:凡事無絕對。
對應到獨生和多子女的養老問題上,更是如此。
在我看來,老人晚年的養老質量是否有保障,往往取決于兩點。
其一,就是父母的養育方式,是否培養出感恩、負責的孩子。
其二,孩子的品性如何,是否有擔當、愿意回報父母。
所以,無論是獨生還是多子女,良好的家庭教育,或許才是父母晚年幸福的根本保障。
就像網上有人說的那樣:
養老問題,從來不是“孩子數量”的比拼,而是“家庭教育”的較量。
與其指望“養兒防老”,不如從小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同時為自己做好養老保障。
畢竟,有愛的家庭,一個孩子也足夠,無愛的家庭,子女成群,也未必溫暖。
大家說,對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