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第一批進入職場的00后在崗位上和上司面前的表現,受到90后、80后乃至70后的關注,將并這些年輕人譽為職場整頓者。這群初出茅廬的年輕人高舉"準點下班""怒懟PUA"大旗,被視作對抗職場沉疴的破局人。
卻沒想到現在有媒體揭露魔幻現實:部分00后開始自費租賃工位、偽造考勤,每日上演"假裝上班"。從高調宣戰到隱秘妥協,這代曾被寄予厚望的年輕人,正在用自掏腰包,去完成一場集體性的行為藝術。
早上7時,在某城市的地鐵站,西裝革履的年輕人擠在早高峰的人潮里,他們中的一些人并非奔向真實的職場,而是花30元租下共享工位,在朋友圈定位寫字樓,用一杯咖啡的拉花遮住電腦屏幕上的網頁,這樣做只是為了讓家人或朋友知道他(她)正在寫字樓里當一名辦公室白領。
據調查,這類公司多以"工位+網絡+茶水"為基本套餐,甚至提供直播間、會議室等增值服務。在南方某一線城市,有電子元器件貿易公司老板因行業沒落,將閑置辦公室改造成"假裝上班公司",朝十晚四的包月套餐僅需千元。在北方的一線城市,某“假裝上班公司”,只要9.9元即可體驗8小時"摸魚時光"。有些“公司”每天只需30元,除了能“公司”混時間、蹭WIFI外,還包午飯,上班期間還有“上司”來巡崗,跟真的上班一樣。
這種商業模式的火爆,恰恰折射出當代職場的吊詭現實。當00后帶著"整頓職場"的宣言踏入社會,卻發現要整頓的不僅是加班文化,更是整個就業生態的劇烈變革。有招聘網站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新經濟行業人才供需比達1.97,這意味著每2人競爭1個崗位。就業市場供過于求的態勢下,"假裝上班"成了年輕人對抗焦慮的無奈選擇。
在假裝上班公司里,能看到三種典型身影:被裁員的程序員為躲家人催促,每天在共享工位上刷新招聘網站;自媒體新手為貼近商業脈搏,在"假裝上班公司"的共享空間捕捉靈感;還有創業者將這里當作資源對接站,直播團隊與電商租戶碰撞出合作火花。
這種現象本質是職場壓力的多維折射。一方面,年輕人渴望保持"積極打工"的社會人設,用物理空間的在職狀態維系家庭期待;另一方面,靈活就業的興起催生新型辦公需求,共享空間成為自由職業者的"第三空間"。這也許是職場創新,也是逃避現實的緩沖帶。
"假裝上班"的爭議性在于其道德模糊性。支持者認為這是職場困境下的生存智慧,批評者則痛斥其消解奮斗精神。但剝開現象看本質,這屆年輕人正在用獨特方式重構職場規則:他們拒絕傳統"社畜"劇本,卻又不得不在現實夾縫中尋找平衡。
這種看似矛盾的選擇,實則是代際價值觀的嬗變。00后成長于物質豐裕時代,更重視心理體驗而非單純生存。當職場無法提供理想環境時,他們選擇自造場景,在模擬上班中保持社會連接。這種"清醒的妥協",恰是市場轉型期獨特的生存哲學。
站在更長的時間維度看,"假裝上班"現象如同職場生態的警示燈。它提醒社會:當年輕人需要用商業服務維系職場尊嚴時,或許該反思的不是個體選擇,而是整個就業體系的結構性矛盾。畢竟,真正的職場勝利,不應建立在自我欺騙之上,而應讓每個勞動者都能獲得體面的工作機會與尊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