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11點, 28歲的程序員阿林還盯著電腦屏幕改需求,手機里女朋友第3條催睡消息已經變成未讀;
早上7點,寶媽李姐邊給孩子沖奶粉邊回復工作群,咖啡杯旁還堆著沒吃完的隔夜面包;
地鐵里戴降噪耳機的年輕人,明明沒打開工作軟件,手指卻不自覺在膝蓋上敲出打字的節奏;
——這屆打工人的累,早已不是單純的身體疲憊,而是像被無數根細繩子纏住,喘不過氣。
一、上班時間像橡皮筋,越拉越長沒盡頭
十年前說起"加班",大家想的是偶爾趕項目熬個夜;現在"全天候在線"成了默認規則。
口罩事件后居家辦公撕開了時間的邊界,老板覺得"反正你在家也沒事",客戶認為"消息發了就得秒回",工作群24小時閃爍著紅點。
95后白領小周算過一筆賬:名義上每天8小時工作制,可早上通勤時要處理前一晚的郵件,午休時得盯著工作群生怕錯過通知,下班后還要花1小時寫日報,周末微信電話隨時響起。"手機不敢調靜音,睡覺不敢關WiFi,連做夢都在改PPT。"
更致命的是,這種無休無止的消耗正在摧毀生活的錨點。
以前下班后走出辦公樓,還能在夜色里松口氣;現在居家辦公讓臥室和書房無縫銜接,剛摘下耳機就聽見家人問"能不能幫個忙",剛端起飯碗就收到"這個緊急需求今晚必須搞定"。
有個做新媒體的朋友說:"以前是上班為了生活,現在是生活為了上班,連談戀愛都得見縫插針看日程表。"當工作像潮水一樣漫過所有時間縫隙,人的精力就像被擰干的海綿,再怎么休息也恢復不了。
二、卷不動又躺不平,精神內耗把人榨成渣
走進任何一家寫字樓,都能看見這樣的場景:明明能半小時干完的報表,有人非要做3小時加10種可視化圖表;明明簡單溝通就能解決的問題,非要開2小時會議寫5頁會議紀要;明明月底才截止的項目,剛月初就有人天天加班到凌晨"表忠心"。
這種"無效內卷"就像跑步機上的比賽,所有人都在拼命奔跑,卻誰也到不了終點。00后實習生小吳說:"帶教老師教我的第一件事,不是怎么把事做好,而是怎么讓領導看見你在做事。"
比身體勞累更可怕的,是心里永遠繃著的那根弦。
前幾年流行"逃離北上廣",現在年輕人發現逃回二線城市照樣卷:三四線城市的編制崗位競爭比達到200:1,縣城奶茶店招聘都要求會剪輯短視頻;中年職場人更慘,35歲危機像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哪怕坐著不動,也要擔心被 younger 員工比下去。
有個做銷售的表哥說得扎心:"以前怕自己不夠努力,現在怕努力了也沒用,怕被淘汰,怕跟不上變化,怕辛辛苦苦干十年,突然被新技術砸了飯碗。"這種對未來的不確定感,讓每個打工人都成了"精神上的驚弓之鳥"。
三、除了干體力,還要賠情緒,打工人成了"人形充電寶"
現在的工作,早就不只是出賣勞動力,更要出賣情緒價值。客服小姐姐對著罵人的客戶說"親這邊理解您的心情",臉上笑容僵硬;老師不僅要備課改作業,還要花大量時間回復家長微信,安撫焦慮情緒;就連程序員寫代碼,都得在產品經理反復改需求時保持耐心,不能甩臉色。
有個當護士的閨蜜說:"以前覺得體力累最難受,現在發現每天哄完暴躁的病人,還要哄同事的小情緒,下班回家連跟家人說話的力氣都沒了。"
更隱蔽的情緒消耗,藏在各種"隱形規則"里。新人要給前輩端茶倒水,下屬要聽懂領導的"言外之意",同事之間要維持表面和諧的"塑料情誼"。30歲的行政主管陳姐感嘆:"以前以為上班只要把事做好,現在才知道,處理人際關系比干活還累。
幫領導買咖啡要記住口味,組織團建要照顧每個人的情緒,甚至發朋友圈都要考慮屏蔽誰,生怕說錯一句話得罪人。"當工作變成24小時在線的"情緒演員",心里的疲憊比身體的疲憊更難愈合。
走在深夜的寫字樓樓下,看著層層疊疊的燈光,突然想起父母那輩人說的"上班是為了過日子"。可現在的我們,過著過著就把日子過成了上班的附屬品。
累,不是因為干了多少活,而是因為找不到工作和生活的邊界;不是因為競爭太激烈,而是因為看不見努力的意義;不是因為要付出體力,而是因為連情緒都被明碼標價。
或許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更高效的時間管理,而是敢于說"不"的勇氣——對無限延伸的工作時間說不,對毫無意義的內卷說不,對消耗人心的情緒勞動說不。
畢竟,上班是為了讓生活更好,而不是讓生活只剩下上班。當我們學會把工作放回該有的位置,或許才能真正從"累到窒息"的循環里,喘上那口本該屬于自己的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