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戴安全帽的工人正清理路面雜物
挖掘機等重型機械等待進場
飛揚的塵土中
承載75年城市記憶的國營江都米廠
即將迎來新生
改造項目于近日啟動
記者走進項目建設現場
探訪老米廠的破繭重生
國營江都米廠始建于1949年7月1日,從“兩張大篩、十只笆斗”起家,逐步發展至擁有職工百余人,年產面粉3萬噸、大米1萬噸、掛面3千噸的規模,后因經營不善關停。老米廠位于老通揚運河北岸,仙女路2號,原為仙女廟舊址。運河如玉帶一般,從門前緩緩流過,數十年前,這條黃金水道舟楫繁忙,成就了“蘇北第一大米市”的榮光。
效果圖
“老米廠改造是江都城市更新的重點項目,我們將在原有建筑基礎上進行改造,精心打造‘仙女藍灣文旅街區’?!崩厦讖S改造項目負責人趙婷婷告訴記者,該項目占地面積3.5萬平方米,約合5個標準足球場大小,建筑面積1.6萬平方米,計劃投資5000萬元,建設周期1年。項目改造將以“工業遺存活化+本土文化賦能”模式,激活老通揚運河“龍川灣”板塊,打造全省知名的文化IP。
趙婷婷介紹,仙女藍灣文旅街區將重點打造“仙女廟文化體驗區”與“星云大師禪意空間”兩大IP地標,建設禪意文化交流區、多元運動場景、互動工作室、復合業態集群、創意社區、文創辦公等板塊,實現“文創+文旅+產商”復合園區生態。
“街區將用‘霧青蘭’作為專屬色彩,串聯起工業遺存與當代美學?!壁w婷婷表示,該色調將貫穿戶外藝術造型、運動場景及辦公區域,既延續老米廠的質樸氣質,又注入清新時尚的視覺元素。將來,隨著周邊交通路網與景觀設施同步升級,進一步實現街區與現代城市的有機融合。
數十米高的糧食筒倉將被改造成光影藝術空間,銹跡斑駁的鋼鐵骨架與LOFT文創空間交織,昔日輸送稻谷的滑道變成攀巖墻紋路,碾米車間的轟鳴聲化作沉浸式劇場背景音……這座承載著江都人記憶的地標,正通過工業基因與當代生活的嫁接,開啟傳統遺址活化利用的江都范式。
來源:江都融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