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上方的“關注”按鈕,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從1992年開始,中國就與烏克蘭展開了全面的軍工領域的合作,到2012年,用了20年的時間,我們幾乎把烏克蘭的技術全部吃透。
可是,不管是軍委領導人還是軍事研究專家,大家都不得不承認,面對合作,我們還是有著一個巨大的遺憾,并且,這個遺憾時至今日都讓我們大為可惜。
海陸空三軍要想建設現代化的軍隊,突破軍工大關是關鍵問題。
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國家,中國在實現工業化轉型時,得到過不少其他國家的優質資源。
如今中國的發展今非昔比,我們在回首過往時,想到那些依靠別國成長的日子,還是極為唏噓。
中國從烏克蘭處得到過哪些幫助?留下的遺憾,又到底是什么?
中烏合作,遇到難關
1992年,中國軍工部門開始與烏克蘭發起了頻繁的聯系。
此時正值蘇聯解體一年的關鍵時期,脫離蘇聯統一管轄的國家到底會怎樣規劃自己的外交傾向,這是世界各國都非常關心的問題。
對于我們而言,能夠與烏克蘭合作,就意味著烏克蘭內部的軍工資源,我們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甚至使用。
前蘇聯是一個軍事強國,這一點毋庸置疑,俄羅斯和烏克蘭兩個國家是繼承蘇聯遺產最多的國家,這一點同樣毋庸置疑。
因此,我國領導人在專題會議上指出,我們要積極促進中國和俄羅斯、烏克蘭兩個國家的關系,爭取與他們簽訂大量的軍工合作訂單。
要知道,中國當時存在著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那就是很難突破軍工研發的技術難關。
從零開始的所有事業,讓我國的軍工專家沒有任何可以借鑒的經驗,遇到問題,除了翻閱參考資料,除了自己動手一遍遍實踐,我們暫時找不到更好的辦法。
如果現在有一個軍工成品擺在我們的面前,那專家團隊就能直接對其進行拆解,只要摸清楚內部的結構和細節問題,我們就能在技術上更上一層樓。
烏克蘭最不缺的就是重工業成果,最缺的是下一步建設國家的資金,而中國經過改革開放以后,最不缺的正好就是資金,因此雙方合作,一拍即合,各取所需,才能實現共贏。
見到中國和烏克蘭的關系越來越近,美國等西方國家坐不住了。
自從80年代開始,中國對他們的防備心理越來越重,他們也很難從中國找到滲透的機會,因此好不容易緩和的東西方關系,又陷入了僵局之中。
打壓中國,這是美國一直沒有改變的方向,阻止中國和烏克蘭的交易,也是他們必須要采取的手段。
在中國專家聯系烏克蘭的同時,美國政府也在私下與烏克蘭聯絡,向他們拋出了西方化發展道路的誘餌。
烏克蘭在關鍵的十字路口,做了一個在今天的我們看來非常錯誤的決定,走向美國,走向西方。
與西方國家合作,他們就能享受到更多的資本主義生產要素,可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他們也需要付出相應的代價。
去除重工業的部署,主動銷毀軍工產業的發展成果,這就是他們需要向西方國家表達的誠意。
與其就這樣浪費多年來的心血,不如趁著行動還沒有完全開展之前,借助與中國的合作而大賺一筆,美國給烏克蘭方面施加的壓力,也算是歪打正著,促成了我們的合作。
瓦良格號,烏克蘭專家自主研發的航空母艦,就是兩國合作的典型案例。
在決定購買瓦良格號之時,中國領導人可沒少因為這個問題發生分歧。
因為瓦良格號是一艘已經報廢的航母,其內部結構年久失修,外部的材料也已經出現了明顯的銹跡,更何況,烏克蘭方面的要價還非常高。
這樣一艘雞肋一般的航母,如果我們真的花費大價錢買回來,似乎有著浪費資源的嫌疑。
當時中國的經濟雖然已經在走上坡路,但畢竟我們的底子比較薄弱,所以能夠節約資源,我們還是應該盡量節約。
經過多次交涉和多方談判,好不容易,我們才終于下了最后的決定,買回瓦良格號。
歷經烏克蘭的猶豫、美國的攔截、土耳其的扣押等多個坎坷的環節,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我們終于把瓦良格號迎回國內。
針對這堆“破銅爛鐵”,中國政府主要有兩方面的計劃。
第一步就是了解航空母艦的研發基本結構,從真實存在的物品出發,剖析內部的細節,這樣的方式,比紙上談兵來的更有效果。
遇到一些不能單純通過圖片示意理解的問題,團隊的工作人員可以親自上手,拆解瓦良格號,遇到零部件的選擇問題,工作人員也能從真實可見的零部件中得到經驗。
學習,模仿,創新,自我創造,這是一條邏輯嚴密的必經之路。
至于第二個計劃,那就是在瓦良格號的基礎上改建航母,爭取創造一艘屬于我們中國人自己的航空母艦。
當然,能夠研發出成果,這是最理想的情況。畢竟就算是在已有結構上仿制,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軍工研發,從來都是失之毫厘,謬以千里。
從2002年開始,中國就一直走在這條全新的道路上。
不出軍委領導人所料,改建瓦良格號的過程中,我們遇到了天大的問題。
蘇聯軍工專家的研發邏輯,我們并沒有辦法完全吃透,他們的機密技術和手段,也不是三兩天就能被理解的東西。
如果無法突破技術難關,那我們之前做出的所有努力幾乎都是白費,這樣一來,瓦良格號就真的會成為破銅爛鐵了。
這時候,定居中國的一批烏克蘭專家起了很大的作用。
從1991年開始,中國就向這群珍貴的人才敞開了大門,他們在國內得不到的尊重和重視,在中國內部都可以得到。
人才引進,吃透技術
人才引進,這是我國吃透烏克蘭軍工技術的關鍵環節,當時烏克蘭的專家,面臨著肉眼可見的困境。
烏克蘭為了向西方國家投誠,主動放棄本國的重工業發展基礎,因此他們這群國寶級的珍貴人才,就因為重工業基地的相繼倒閉而失去了大展拳腳的機會,沒有工業體系,也沒有工業部門,他們成了失業人群。
不僅如此,他們也沒有更多的市場價值。
過去蘇聯還在時,以俄羅斯為代表的其他國家,都是烏克蘭的忠實客戶。
蘇聯內部的成員,就能夠消化他們的生產成果,生產和消費,蘇聯自己可以形成一套閉環,即便沒有國外市場,烏克蘭也不必擔憂。
但是現在蘇聯解體,受到東歐大地震的影響,不少國家之間勢同水火,至少,俄羅斯就不會再向烏克蘭進口武器,他們沒了市場,生產自然也就沒有動力,專家們也壓根兒沒有用武之地。
有人想通過去西方國家尋找新的機會,然而即使被西方國家接納,他們的地位也一落千丈。
過去政府提供的優質福利待遇,他們是絕無可能再享受。西方國家本身具備的軍工人才,和他們之間也形成了競爭關系,讓他們很難心無旁騖地工作,政府時常對他們超出能力范圍的要求,令他們有苦說不出。
留在國內,他們會很辛苦。去往美國,他們同樣會很辛苦,既然如此,不如選擇第三條道路,來中國。
中國此時主動向他們遞出橄欖枝,希望他們能夠接受邀請,為了給他們提供沒有后顧之憂的環境,我國還專門出臺了人才引進戰略機制,給他們高福利的保障。
只要來到中國,他們和家里人都能免費享受住宿,每個月的工資,他們的水平比中國自己的軍工專家水平還要高,就連孩子的入學問題,中國政府也一手包辦,不讓他們煩心。
如此安穩且充滿能量的大環境,他們很難拒絕。
因此1992年到1996年期間,烏克蘭專家形成了一次來華高潮,幾百人相約而來,為我們帶來了寶貴的建設經驗和建設理論。
也是因為他們,我們在瓦良格號的問題上才能實現第一次突破性的進展。
果然,烏克蘭人比我們更加了解自己,他們以往的研發方法,可以直接套到新的研發過程中,而中國專家始終旁觀學習,受益匪淺。
這項技術的價值,比瓦良格號本身的價值還要高,因此我們為了人才引進計劃付出的所有高額成本,都無比值得。
第一批來到中國的專家們建議,我們可以想辦法邀請瓦良格號原來的設計師入駐,他的邏輯更加周全,可以徹底為我們解決困難,只要他能來,中國的第一艘航母就成功了一半。
2005年左右,第二批人才引進小高潮又來了。
我們的技術難關相繼突破,中國團隊也能信心滿滿地編寫一份學習手冊。
所有自己真正學到的東西,都是烏克蘭的技術。而吃透他們的技術以后,再結合我國的現有情況創新,我們就能走上獨立自主的研發道路。
后來的山東艦和福建艦,都能夠證明,中國已經今非昔比,實現了脫胎換骨式的蛻變。
不過,雖然我們收獲多多,可在向烏克蘭學習的道路上,我們還是留下了一大遺憾。
白色天鵝,遺憾缺席
TU-160“白天鵝”戰略轟炸機,就是我們的一個巨大遺憾。在我國的空軍飛行武器中,它至今為止依然是一個缺席的狀態。
戰略轟炸機,它的使用價值比一般轟炸機更高,如果兩個國家發生戰爭,那么戰略轟炸機可以實現遠程的一體式打擊,對對手的國土造成大面積摧毀式傷害。
近郊發射,遠程攻擊,大面積覆蓋,這就是它無與倫比的優勢。
早在1991年,中國就已經明顯表露出想要向烏克蘭進口白天鵝的意圖。
而且,我們把自己的姿態放得很低,只要烏克蘭愿意出售,我們可以接受他們抬價,也能接受他們的一部分“獅子大開口”的要求。
從中國政府的態度中可以看出,戰略轟炸機對我們的空軍建設而言至關重要。
1992年,烏克蘭與中國基本確定了雙方的一致意向,接下來,只要等著我們分別確認細節,再進行一到兩輪商議,訂單就能成交。
眼看著一切充滿希望,美國和俄羅斯卻偏偏在此時橫插一腳。
至于俄羅斯,他們也恐懼中國的崛起,兩個國家雖然在面對西方國家時有著一致的立場,可這也僅限于外交層面。
從歷史淵源來說,俄羅斯霸占著我們國家的領土,從地理距離來說,我們和俄羅斯是鄰居。
如果中國擁有遠程轟炸設備,那么他們懷疑,中國會拿他們開刀,因此,他們短暫地和美國達成合作,要把中烏交易扼殺在搖籃當中。
帝國不斷向烏克蘭施壓,還拿出北約組織的威脅說事,俄羅斯則利用兩國的淵源,在邊境上蠢蠢欲動。
烏克蘭即使有心賺錢,也不敢和這兩個兇神惡煞的國家為敵,他們只能放棄與中國的交易,被兩個大國牽著鼻子走。
他們已有的戰略轟炸機,出讓了一部分給俄羅斯,自己也沒能賺到錢,另一半,他們在美國的威脅之下,就地銷毀,讓中國政府心痛不已。
領導人無比惋惜,如果我們能夠再早一點出手,或者動作再快一點,那么“白天鵝”現在或許已經在中國空軍隊伍中服役了。
靠山山倒,靠人人走,這件事也給了我們這樣的教訓,向其他國家購買裝備,那就意味著我們會受到制約,如果我們自己擁有研發裝備的能力,那誰也沒有權利對中國的家務事說三道四。
中國痛定思痛,完美完成了轉型,走上了今天的大國震懾之路。
結語
中國和烏克蘭的合作,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來看,是雙贏的策略,在烏克蘭軍工人才的引導和幫助下,我們也基本吃透了他們的技術。
只是,戰略轟炸機始終還是中國的一大遺憾。要不然,中國空軍肯定會如虎添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