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 記者李春花 4月21日,中國話劇現象級作品《驢得水》改編的粵語版舞臺劇正式啟動全國巡演。這部誕生于2012年的荒誕喜劇,憑借其尖銳的諷刺內核與黑色幽默美學,曾掀起國內戲劇與電影領域的雙重浪潮。如今,在改編、導演孫恒海的創意重構下,故事背景移至1943年日據時期的廣東,以更宏大的歷史視角與地域文化特色,重新詮釋人性與時代的碰撞。
本輪巡演由朱茵、羅家英領銜主演,李子雄特邀助陣,覆蓋全國二十多個城市,演出40場次。
從“黑色喜劇標桿”到“新民國戲劇流派”
《驢得水》的十年蛻變
自2012年首演以來,《驢得水》以民國鄉村教育為切口,通過“驢充教師”的荒誕設定,揭露權力異化與人性沉淪的深刻議題。其尖銳的諷刺性與悲劇內核,不僅斬獲豆瓣8.4分的高口碑,更被觀眾稱為“笑著笑著就哭了”的國產神作。電影版票房突破1.72億元,成為兼具商業價值與藝術深度的文化符號。
話劇《驢得水》國語版劇照。
話劇《驢得水》的成功,開創了“民國文人戲”的先河。其以民國為背景的敘事,跳脫傳統歷史劇的宏大敘事,轉而聚焦小人物的命運沉浮。這一美學風格形成一股以“黑色幽默”解構歷史的戲劇浪潮。正如評論家所言:“它撕開了理想主義的外衣,讓觀眾直面人性的深淵,這種主動‘將美好撕碎’的敘事手法,成為“民國文人戲”的標志性語言。”
重構原作歷史背景
日據廣東背景下的知識分子覺醒
本次粵語版《驢得水》由編劇孫恒海、趙亮共同操刀改編。他們將原作的民國北方鄉村背景移至1943年日據時期的廣東,講述一群知識分子在戰火與殖民統治下,從妥協求生到覺醒抗爭的悲壯歷程。
孫恒海表示:“1943年的廣東是中西文化碰撞的前沿,也是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我們希望通過這一空間轉換,探討知識分子的精神困境與蛻變。”趙亮則認為:“驢得水的故事,時時刻刻流淌在歷史的每一個角落。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新版劇本中,主角們從“為教育理想妥協”的鄉村教師,最終轉變為在日軍壓迫下傳遞文化火種的“斗士”。通過細膩的臺詞設計與情節鋪陳,展現人物從“小我”到“大我”的成長弧光。
例如,劇中校長“孫恒海”的角色則更為復雜,其“偽善”與“掙扎”映射了殖民統治下知識分子的兩難抉擇,經歷淬煉最終負重前行。這一改編不僅延續了原作對人性的拷問,更深化了歷史厚重感。
頂配陣容與制作升級
大灣區文化共融的舞臺實踐
本輪巡演的最大亮點,莫過于朱茵與羅家英的舞臺重逢。兩人繼《大話西游》后時隔30年再度合作,分別飾演靈魂人物“張一曼”與“孫校長”。朱茵以細膩演技詮釋角色從浪漫理想墜入絕望深淵的悲劇性轉變,她坦言:“在我眼中,張一曼是鮮活的、單純且有追求的,甚至帶著某種悲劇的詩意。她承載更多的不僅僅是個人與命運的抗爭,更是一個知識分子的氣節與堅守,這也正是她吸引我的地方。張一曼的撕裂感很復雜,她是被時代與人性雙重碾壓的女性。”
羅家英則以其標志性的幽默與深度,塑造權力與荒誕交織的校長形象,直言:“這個孫校長最打動我的,是他從僥幸求生到清醒殉道的轉變,最初,他也試圖用圓滑周旋——以為賠個笑臉、說句辦大事不拘小節就能蒙混過關。但亂世的耳光一次次打醒他,他終于明白,有些底線,跪著也守不住。正是這種覺醒,讓他的黑色幽默有了悲壯的分量。”
香港“黃金反派”李子雄作為飛行嘉賓加盟巡演,出演關鍵角色“特派員”。其深沉演技與臺詞功底,為劇情增添戲劇張力。“特派員這個角色,最初覺得應該很好駕馭。可真正拿到劇本才發現,編劇進行了二次創作,既讓我感到壓力倍增,又讓我興奮不已。我理解的特派員,本質上是一個不得不壞的人物。他不是天生的反派,而是被時代、被欲望一步步逼到了這個境地。我的任務,就是把那個不得不的過程演活,當這些層次都出來了,人物才能真正立得住,才能真正打動人心。”
據了解,劇組分別在香港、深圳進行了為期兩個月的封閉排練,力求在臺詞、肢體與情感表達上突破舞臺局限。
舞臺服裝、舞美設計亦全面升級,融入嶺南元素,通過光影技術再現日據時期的動蕩氛圍。制作團隊表示:“即使看過電影或原版話劇的觀眾,也能在視覺與情感上獲得全新體驗。”
粵語重構經典
地域語言賦能下的敘事新生
粵語版《驢得水》整合粵港兩地創作資源,邀請朱茵、羅家英、李子雄等香港演員加盟,其粵語臺詞功底與表演風格,為角色注入了獨特的“港味”張力。例如,羅家英飾演的“孫校長”語言節奏的拿捏令權力游戲的荒誕感更具穿透力;而李子雄的粵語官腔“特派員”,則通過方言的權威性與滑稽性反差,深化了殖民統治的批判。此外,劇本融入“老廣才懂”的20個本土笑點,既拉近與灣區觀眾的距離,又以方言的在地性消解了文化隔閡,更具普世共鳴。
香港資深電影人、該劇監制余偉國表示:“《驢得水》粵語版不是簡單的復制,而是,長出自己的枝葉。”“ 我們力求讓熟悉原作的觀眾獲得熟悉的陌生人般的觀劇體驗。作為文化傳承者,我將此次創作視為粵語話劇發展的重要里程碑。”聯合導演陳祈充說。
本次改編更深遠的意義在于,粵語重構打破了經典IP的單一敘事范式。原版《驢得水》的普通話演繹聚焦于北方鄉村的地域特征,而粵語版通過方言與嶺南元素的嫁接,將故事錨定于粵港澳共同的歷史語境中。這種“語言空間歷史”的三維融合,不僅讓舊作煥發新意,更以地域文化為切口,探索了經典IP本土化改編的路徑,為跨區域文化品牌升級提供了樣本。
導演孫恒海在發布會上說道:“戲劇的力量在于,它既能撕開現實的傷疤,也能為理想保留火種。希望新版《驢得水》讓觀眾在笑聲中思考:當時代洪流襲來,我們能否守住人性的底線?”
粵語版《驢得水》自開票以來便引發觀劇熱潮。深圳保利劇院負責人表示:“本輪巡演不僅是藝術呈現,更是大灣區文化協同的象征。通過整合粵港兩地創作資源,我們希望打造跨地域的文化品牌。”
據了解,粵語版《驢得水》全國巡演由保利院線獨家運營,將持續至2025年底,覆蓋深圳、武漢、南京、哈爾濱等二十多城。
圖:主辦方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