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貴在說了人話……
來源 | 醫脈通
作者 |小呱
近日,南華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的一則招聘啟事因“備注內容過于直白”引發網友熱議。隨后該院解釋稱,這是“科室2025年用人需求摸底表誤傳”。
但這份未被“官方話術”修飾的原始需求清單,卻意外火了,網友紛紛好評:
“見過最真誠的招聘公告莫過于此”
“建議全國推廣,就喜歡這種敞亮的”
“直白點對大家都好”
在筆者看來,這份“貴在說了人話”的摸底表,直接戳中許多應聘者的“心巴”,它不再彎彎繞繞,條條框框,而是直接簡單粗暴地訴說著真實需求。
不過,在非官方和官方的“話術”之下,也揭示了醫院招聘中鮮少公開的真實邏輯——不同科室對人才的訴求并非千篇一律的“學歷+職稱+科研”,而是高度依賴其科室業務模式和真實創收結構而來。但往往經過醫院的“潤色”后,這些真實訴求常常變得模糊不清。因此,筆者不免思考,當長久以來的招聘標準與真實需求脫節時,醫院是否正在錯失最合適的人才?醫療行業人才是否踏入了屬于自己的“圍城”?
多年來,無論是公立醫院,還是私立企業的招聘公告往往格式統一:要求“碩士及以上學歷”“主治醫師職稱”“有SCI論文者優先”。然而,這些標準真的能匹配最切實的臨床需求嗎?
筆者以自己和身邊同學朋友的經歷來看,許多醫生入職后才發現,自己擅長的科研能力在門診量巨大的科室毫無用武之地,而某些未被寫進招聘條件的軟技能(如醫患溝通、應急處理)反而成為工作中的重點,而這些能力較差的人,就成了“痛點”。
醫院的各個科室本質上是在經營不同的“醫療產品”,因此對人才的需求截然不同。招聘公告中設置的學歷、論文等標準化要求只是門檻,實際用人過程中,科室的業務運行特點(如接診壓力、技術門檻及風險等級)等隱性考量指標,往往發揮著更為關鍵的導向作用。
比如,第一種,對于某些流量型科室,如皮膚美容科、體檢中心、中醫治未病科、日間手術中心等,它們的高周轉率和強服務屬性,就決定了這類科室更需要技能熟練、接待能力出眾、臨床溝通得心應手的醫護人員。某種程度上科研是次要的標準,筆者在學習交流中也發現,這類科室操作量最大和最多的項目,往往不是什么高精尖高風險操作,這就更要求醫生“上手即用”,而非慢慢培養。而門診高流轉率,幾個小時的相處時間,摸清患者的脾氣性格,實際操作中的這些技能比發SCI論文更重要。對此,某三甲醫院美容科主任坦言:“我們寧愿要一個在民營機構做過5年激光操作的專科生,也不要一個只會寫論文的博士?!?/strong>
第二種,病房為主,大手術操作為主,技術密集型的科室,如心外科、神經外科、介入科、骨科、微創手術科室等。除了對醫生的臨床綜合素養要求,對于他們,更真實的需求筆者認為是,能獨立開展高難度手術的“即戰力”,或者能夠快速上手,步入學習-培養-傳承的科室人才梯隊的“適應力”。此外,從業者也需要有更穩定和全面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來面對動輒6小時以上的手術操作。
這類科室的招聘備注中,常出現“能獨立完成XX手術”,或者“三甲醫院5年手術工作經驗”。這背后是科室對縮短培養周期,人才良性迭代的迫切需求。統計研究顯示,培養一個能獨立完成髖關節置換的骨科醫生平均需要8年,但目前,中國公立醫院的醫療市場和科室需求,等不起8年,甚至5年內人才斷層,這個科室就有可能在這個業務上徹底掉隊。某省級醫院心外科招聘時,私下向院里要求,候選人“至少主刀過50臺冠脈搭橋”,但公開公告只寫“副主任醫師以上”。
另外,當前的醫療環境下,某些“高??剖摇?,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他們的工作就屬于外行人看了不懂,內行人看了心疼。這類高??剖覍儆?strong>第三種,例如急診科、ICU、兒科、精神科等。他們的臨床需求和臨床操作都沒有特別高要求的地方,面對患者,更真實的需求是:應激決策能力+體能儲備+情緒穩定性。這類科室的招聘條件看似簡單(如“執業醫師資格證”),但隱性篩選則嚴格而持久。忙碌的高強度工作,對人在疲勞狀態下的首診和判斷是個考驗。急診這類一線臨床科室,不同病人和家屬的情緒和語言沖突,對臨場處理能力和抗壓能力又是考驗。 ICU則更看重對突發情況的快速反應,而非科研能力。 老生常談的錢少事多的兒科,由于醫患矛盾高發,溝通能力比技術更重要。 最經常換專業科室,甚至跳槽的,也基本上是這些科室的醫生,可招聘公告總不能寫上“要求心理強大”,就算寫上,短期內也難以對此能力進行評估。 因此,真正適合干這一行的很快上手,而心理抗壓素質偏差的則如逆水行舟。
此外,醫療市場化進程中,醫院的發展競爭也在不斷變化和產生矛盾。大部分公立醫院雖屬事業單位,但在DRG/DIP付費改革、績效考核、自負盈虧的運行壓力下,招聘邏輯已越來越市場化。這種矛盾體現的越來越突出,例如要求新晉醫師近5年發表SCI論文多少篇,牽頭或參加省級,國家級項目多少個……而其背后的實際目的則是為了應付三甲醫院評審、學科排名,而非真正期待臨床醫生做科研。結果就是許多醫生入職后被安排到“科研崗”,臨床能力反而閑置。好不容易熬到畢業的博士生,依舊要“卷”,科室的業務壓力,依舊要“扛”。
還有就是編制工作與合同制員工的沖突。各地公立醫院都有不同程度的去編制化,但仍有高學歷的編制位置,這類招聘流程長、要求高(如“35歲以下+博士學歷”)、穩定性強的工作,依舊是炙手可熱。但這類崗位往往數量少,一次招聘周期下來,難以滿足業務需求。另一邊,醫院開展的合同制崗位招聘,這類招聘要求、時間都更靈活,但往往承擔著更重的臨床任務,且晉升空間受限。而這些現實問題,在臨床上激發出不少矛盾。
綜上,筆者認為,在快節奏的社會和醫療市場上,對于醫院招聘,未來應考慮到科室所提出的個性化需求,而非統一模板,實打實地解決科室業務需求,即插即用的戰斗力對于一個醫院的發展而言才是“硬道理”。筆者始終認為,能“熟練開展XX手術”比“博士學歷”更該受重視。
責編|亦一 阿泰
封面圖來源|視覺中國
45歲女性腹痛,以為是闌尾炎,開刀卻驚現10cm胎兒……誤診的鍋誰來背?丨醫眼看法
22歲女子微創手術成功后腦死亡!家屬:缺氧30分鐘醫生沒發現?醫院:監控壞了,涉事醫生已停職
醫脈通是專業的在線醫生平臺,“感知世界醫學脈搏,助力中國臨床決策”是平臺的使命。醫脈通旗下擁有「臨床指南」「用藥參考」「醫學文獻王」「醫知源」「e研通」「e脈播」等系列產品,全面滿足醫學工作者臨床決策、獲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