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陳乃彰 通訊員 夏麗萍
“人無骨而不立,骨無關節而不活。”作為全國重點骨科醫院的學術帶頭人,文登整骨醫院院長姜紅江以醫者擔當撐起生命之“梁”。他創新開展骨髓凝膠聯合中藥治療骨關節疾病的特色技術,率先將3D打印導板技術引入骨科臨床實踐,自主研發自體細胞因子治療骨傷科相關疾病……這些成績的背后承載著他對業務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精湛醫技和不忘初心、人民至上的大醫情懷。
從醫30載,姜紅江憑借精湛的醫術與顯著的療效,在業界享有盛譽,先后獲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山東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首屆齊魯衛生與健康領軍人才、山東名中醫藥專家等稱號。但對他來說,最大的成就感并不源自于此。“患者重新挺直的身軀,是我最珍貴的勛章。”姜紅江說,那是救死扶傷后的成就感,更是一份醫者的本心。
妙手仁心回春守護人民健康
“院長你看我的腿都能動了,也不麻了,是不是快好了。”4月24日,剛走進病房的姜紅江,就得到了病人的積極反饋。
這是一名雙側髖臼發育不良的患者,多年忍受病痛折磨的她,關節骨化得非常厲害,整個髖關節活動度和功能都很差。姜紅江在診斷時發現,患者由于髖臼發育問題引發股骨近端病癥,必須盡早通過手術進行治療。
多年的病痛讓患者的關節已沒有正常的解剖結構,畸形、增生非常嚴重。姜紅江依托骨科3D打印技術,重造髖臼及股骨側,恢復肢體運動功能。多年來,他接診過的患者,有的告別了殘疾,變得像正常人一樣,有的已重新上學、就業、成家。
骨科醫生如工匠,需要“勾錘鉆鑿,鉗擰釘撬”樣樣精通,也如藝術家般精雕細琢、匠心獨運。
姜紅江潛心鉆研骨科領域,從事骨與關節部位骨折及骨性關節炎、股骨頭壞死、半月板損傷等急、慢性骨病的研究與治療,開展的多項關節疾病治療新技術、新療法在全國、省、市處于領先地位。
如何讓患者免受關節置換的痛苦?姜紅江研究發現,生長因子在人體自我修復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為此,他先后開展了細胞分離與培養、細胞因子與中藥組分等多項研究,在國內率先利用分子生物學技術治療骨關節炎、股骨頭壞死、骨不連,年注射達2000人次,好轉率95%,關節置換率下降80%,取得明顯的臨床效果。
常年的臨床實踐,讓姜紅江練就了一雙消除沉疴的“回春妙手”,他每天都有手術安排,多的時候一天甚至達到十一二臺,有一次甚至累到腦出血,他也堅持到手術完成才去治療,出院五天,他又重新站回手術臺前。“我認為這是最大的幸福。讓一個人能夠站起來并且自由行動,等于拯救了他們的家庭。”姜紅江說。
打磨前沿醫技打造技術醫院
在姜紅江的辦公桌上,擺放著哈工大(威海)頒發的行業導師工作牌。近年來,他與哈工大(威海)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密切開展學術和技術交流,通過將骨外科學與組織工程學、生物力學、材料學等多學科有機結合,持續推動醫用骨科復合材料的創新發展。
當下,3D打印技術已經在骨科治療領域應用,也是“醫工”結合的典范。姜紅江團隊提前將患者的影像數據傳入電腦,三維重建后經3D打印機完成骨骼的1:1打印,需要游離哪個部位的軟組織、何處植入螺釘及擰入的角度、脫位的椎體復位程度等技術要點均可在術前進行預演,使手術更具“精準性”和“前瞻性”。
“醫學科技必須走臨床—科研—臨床的發展道路,通過臨床發現問題,再通過科研解決問題,最后再將科研成果應用于臨床,這樣才能真正讓患者享受到先進的醫學福利。”姜紅江說。
姜紅江認為,科研創新、醫療技術革新才是引領醫院向前發展的核心動力。他率先開展骨髓凝膠聯合中藥治療骨關節疾病的特色技術,為無數患者帶來新的希望;開創性地運用中西醫結合療法攻克骨折延遲愈合及不愈合難題,榮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贏得業界高度贊譽;率先將3D打印導板技術引入骨科臨床實踐,為患者量身定制個性化精準醫療服務,極大提升治療效果與患者體驗,他先后6項專利應用于臨床,其中《新軸心式膝關節假體》榮獲2022年中國專利獎。
從智慧醫療的引入到遠程服務的開展,從AI輔助診斷系統的部署到機器人手術的應用……姜紅江堅持“以人為本、科技興院”的方針,持續推進技術革新,實現醫療資源的有效整合、醫療服務流程的優化、診療行為的規范化、診療效率的提高,為患者帶來更加規范化、微創化、精準化、數字化的醫療服務。
師者傳道解惑培養青年人才
“大家來看一下這個片子,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看,這個患者的傷口應該怎么處置?”
在每天的病例討論會上,姜紅江總是第一個分享自己遇到的復雜病例,詳細講述診斷過程和治療思路,引導年輕醫生們深入思考、提升水平。
骨科醫生其實也得是“全科醫生”,需要具備宏觀的知識體系。很多時候,骨科的治療范圍不僅在“骨”,軟組織、肌肉、韌帶神經等都屬于其涵蓋范圍。
作為骨關節專科帶頭人,姜紅江注重臨床科研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率先承擔教育廳教改項目,開啟“3+1+1”教學模式,重點增加臨床教學與實踐占比,實習醫師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及臨床動手能力顯著提高。同時,他著力發展關節團隊,從最初的一個科室20個病床發展到五個科室,600個病床,醫護團隊137人,成為國內最大的關節團隊之一。
為培養更多優秀人才,解除更多患者的病痛,姜紅江積極倡導“人人有創新,個個有特色,在專業領域里有特長”的理念,成立“昆崳創新團隊”,把多年積累的經驗和獨特的見解悉數傳授,通過競爭協同的團隊模式來激發人才潛力,先后培養青年骨干50余人,使一批年輕醫生迅速成長為醫院業務骨干。不僅如此,作為山東省中醫骨傷研究院牽頭人,他帶領團隊先后申報并通過國家中管局三級實驗室、山東省中醫藥重點實驗室的認證工作等。
醫學是呵護生命的科學,醫生更需要工匠精神。對話姜紅江,始終能感受到一種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與大醫精誠的傳承精神。
在這條追求醫學夢想的道路上,姜紅江始終如一,把每一個患者的診治,每一臺手術,當作工藝品一樣精雕細刻、耐心打磨,他是患者心中的“白衣天使”,是同事眼中的“業務大拿”,更是各行業工作者的“勞動榜樣”,用腳踏實地的耕耘踐行著自己的責任和堅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