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智元報道
編輯:桃子 KingHZ
【新智元導讀】一場關于協和「4+4」的熱議席卷全網,引發了醫療未來之問。浙江用AI給出答案:浙大二院全景智慧醫院以「數字孿生」革新手術,德適生物讓基層共享尖端影像,安診兒打造「口袋三甲」健康管家。AI驅動醫療正從「治病」走向「智愈」,讓精準健康觸手可及。
——寫在2025年春夏之交,約 4300 字
引子:一場風波為何激起系統性焦慮
2025 年 4 月,中日友好醫院胸外科副主任醫師肖某的情感丑聞登上熱搜。真正讓輿論沸騰的不是婚姻倫理,而是協和“4+4”。短短數日,微博“#協和4加4#”閱讀量破11億,知乎相關提問近4000條。
憤怒、擔憂與好奇交織,協和“4+4”引發了一場全民對于教育與醫療的系統性焦慮。
當前我們正處于AI科技革命的時代,這場風波迫使社會重新發問:在技術革命與制度轉型的交匯點,人類究竟需要怎樣的醫療未來?
一、科技帶來平權
浙江用AI再一次給出答案
醫療一直以來都面臨“精準、便捷、普惠”的不可能三角,其核心就是優秀醫生的培養難度極高,不僅僅是需要知識的學習,更是需要嚴格的規培過程和長時間的臨床經驗積累。這也是協和“4+4”輿論旋渦的根源之一。
當前的這一波人工智能科技革命,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巨大的可能性,那就是AI有望產生一個巨大的生產力變量,使得稀缺的頂級診療能力得以通過大模型“涌現”。
在全球的探索中,浙江再一次從醫院、企業、政府的三重維度中給出了新的答案。
1.1 “院內范式”:浙大二院的全景智慧醫院
浙大二院近期登上了新聞聯播,其依托人工智能正在推進全景智能醫院建設,AI應用正深度滲透醫療全鏈條:
·心臟手術中,手術規劃系統通過CT影像構建“數字孿生”心臟模型,術前精準模擬手術效果,并發癥預測準確率達95%,讓復雜術式更安全可控。
·影像診斷環節,AI堪稱“全能輔助者”,既能秒讀胸部CT,精準捕捉微小肺結節并進行危險度評估,也能在短時間內自動提取冠脈血管成像并評估,以及輕松識別肋骨的隱匿性骨折,更覆蓋視網膜、甲狀腺超聲等多模態診斷,從“病灶檢測”進階到“預后管理”,助力醫生高效精準診療。
·重癥監護場景中,基于10年3萬例數據訓練的智能重癥監測系統化身“超級大腦”,能提前預警急性腎損傷、膿毒血癥等風險,能多救回20%的患者,推動醫療模式從“被動搶救”轉向“主動預防”。
當AI與醫療的深度融合不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浙大二院正用實踐證明:技術的溫度,在于讓每個患者都能平等享受精準醫療;智能的價值,在于讓醫療體系從“疾病治療”轉向“健康守護”。這或許就是“全景智能醫院”的終極愿景——讓AI成為每個人健康路上的“隱形守護者”,讓醫療變革的紅利惠及更多人。
來源:浙大二院
1.2 “體系范式”:德適讓尖端影像能力觸手可及
如果說浙大二院展示了“一個模型改變一臺手術”,杭州AI18羅漢之一的德適生物則在回答“一個模型能否改變一個體系”。
在許多人印象里,精準 AI 影像診斷似乎只屬于大型三甲醫院和昂貴的高端體檢中心。然而,杭州德適科技正在做一件很不一樣的事——把本該昂貴、復雜的尖端影像能力,變成基層醫院、縣域醫院乃至鄉鎮衛生院“伸手可及”的日常工具。核心秘訣,就是一顆名叫 iMedImage 的“通用醫學影像大腦”。
iMedImage 的設計初衷非常樸素:不管是胸片、超聲、還是顯微鏡下的染色體圖像,先讓模型全部“看懂”,再把理解能力復制到每一家醫院。
想象一下,iMedImage 就像一位見多識廣的“全科影像專家”;無論醫生遞給它什么片子,它都能迅速找到重點,再給出權威參考結論。
更重要的是,它對數據“胃口”小、遷移成本低:不需要成山的本地數據就能落地,這才讓“普惠”成為可能。
從實驗室到真實病房:它已經做到了什么?
(1)為生育健康裝上“顯微導航”
在遺傳學領域,過去做一次染色體核型分析往往要靠人工目測、手動標記分析,既耗時又考眼力,患者拿到報告往往要30天之久。iMedImage 實現一鍵智能分析,實現了4-7天就能獲取精準報告。
這意味著更多夫妻能在短時間內拿到可靠的產前篩查結果,避免長時間等待帶來的焦慮與風險。
(2)守護女性與新生兒——超聲里的“第三只眼”
? 乳腺超聲:在國際公開數據集上,iMedImage 檢出病灶的準確率達 96.16%,大幅領先于谷歌發布的傳統模型。
? 早產風險預測:把宮頸超聲與孕婦健康檔案“串珠成鏈”,模型在真實測試中 AUC 0.747,優于國際公認基準 QUiPP 發布的倫敦國王學院的研究成果。
這些成果的落地有望讓社區婦幼保健院也能借助 AI 提前識別高危孕婦,讓早產干預更及時。
(3)讓癌癥復發預警更早一步
在胰腺癌復發風險評估中,iMedImage 把增強 CT 影像與病理、免疫組化數據打包分析,一年期復發預測 AUC 0.78。對于手術后仍提心吊膽的患者,這相當于多了一份更可信的“健康晴雨表”。
還有更多場景正在落地
胸腺癌分型、食管癌分期、COPD 進展預測、肩難產風險評估……借助北大醫院、浙大附一附二、陸軍軍醫大學西南醫院等伙伴,iMedImage 正把一項項尖端研究變成日常診療流程。甚至更進一步去想,有了iMedImage這個工具和平臺,會有越來越多的醫生成為研究員和科學家,開發更多的智能模型,實現對人類醫學的貢獻。
讓我們一起想象這樣的明天
? 在縣醫院,醫生把疑難片上傳,幾分鐘后拿到與省級專家相當的 AI 評估報告;
? 在社區衛生服務站,孕婦做完例行超聲,就能即時獲得個性化的早產風險提示;
? 在腫瘤隨訪門診,醫生打開系統,AI 會自動比對患者歷次檢查,為下一步治療提供客觀依據。
這些場景正在快速變成現實,而背后支撐的正是“讓尖端影像能力觸手可及”的德適科技。
1.3 “院外范式”:用AI打造每個人的專屬健康管家
院外場景同樣烈火烹油。浙江省衛健委推出安診兒,杭州智診科技在 2 月發布會拋出 WiseDiag-Z1 全科醫學大模型與好伴 AI 智能健康助手。他們都致力于推出:
01 智能名醫孿生名醫智能體
通過專業知識喂養打造名醫專屬的數字分身,以專業的服務為患者提供24小時“不打烊”的咨詢建議,實現名醫“分身有術”、服務“唾手可得”。
02 智能報告解讀
在居民授權下,利用AI大模型對檢查檢驗報告和醫學影像進行在線輔助分析,標注病灶位置,提示風險等級,信息更加通俗、具體、形象,供公眾參考。
03 智能健康檔案
整合臨床診療、公共衛生、生活習慣、可穿戴物聯設備等多元數據,以人為中心串聯形成全方位、全周期的智能健康檔案,提供健康管理建議。
04 智能預問診
基于大模型的上下文理解和記憶能力,開展具有邏輯性、連貫性、針對性的多輪互動式問答,提供就診參考,推薦就診科室。
安診兒、好伴AI等與德適不同:它攻克“院外最后一公里”。在老年慢病管理、罕見病科普、報告單解讀、健康體檢解讀上,用AI大模型和健康智能體將三甲醫院裝進口袋,為每一個個體提供專屬的服務。
可以說,浙江不愧為共同富裕示范區,再一次站到了全球的前列,醫院、企業、政府,不約而同地積極擁抱AI,三者交互交織構建了一個初步的人類未來醫療的圖景雛形。我們愿將之稱之為“浙江范式”。
二、未來醫療生態的美好圖景
當然, 浙江范式也還只是一個雛形,伴隨著人工智能科技浪潮對醫療健康領域的影響越來越深,我們能夠看到一個從醫學教育到個體精準健康管理的新圖景。
2.1 人機共生:重塑醫學教育
既然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趨勢已經到來,那么在醫學教育中能否積極融入AI,主動去構建人機共生的新型醫學教育呢?梅奧診所的“3 + 2 + AI”試點已驗證:3 年基礎醫學 + 2 年人機協作訓練,外科住院醫并發癥率下降 42%。中國同樣需要一條更契合時代的醫教路徑。
德適生物正在與全國知名大學醫學院聯建“醫工交叉實驗班”為一年級學生開放模型標注、Prompt 設計、可解釋性評估,讓“把 AI 當 stethoscope”成為從業前默契。未來“3 年通識 + 2 年 AI 醫學 + 3 年專科深化”有望替代“5 + 3 + 3”,把傳統學制的“量”與 AI 的“質”結合,培養真正的人機共生醫者。
2.2 體系進化:從“治病”走向“治未病”
(一)院外:無限記憶的“貼身醫師”
? 常識記憶 × 深度推理
安診兒與好伴 AI 等可以為每位用戶建立終身健康知識圖譜:連續采集體征、生活方式、遺傳史,用“事件級”記憶自動生成風險日歷。
? 實時自助問診
行為干預、用藥提醒、情緒管理全部由健康管家秒級響應;當連續環比指標異常時,系統會推送“紅色健康卡”并預約最近一次社區影像篩查。
基于AI進入到每一個人的手機,有病不再等癥狀出現,而在“故事發生之前”就被捕捉。
(二)社區:社區級“毛細血管”篩查
? 德適一體機插電即用
一臺 iMedImage 一體機進入社區衛生站即可完成胸片、乳腺、甲狀腺、宮頸等多模態 AI 讀片;5 分鐘生成結構化報告并回傳加密數據。
? 數據“上行”與模型“下沉”
每一次篩查既是診斷,也是對國家級模型的再訓練——新 OTA 一夜之間下沉到所有終端,讓下一位居民受益。
結果:檢查像打卡一樣輕量,預警像微信提示一樣即時。
(三)醫院:數字孿生的精準干預
? 數字孿生,模擬未來
浙大二院把 TAVR、PCI、腫瘤術后等高風險流程做成“數字孿生”,AI 先在虛擬人體里比對 30 套方案,再把最優路徑推送給 MDT。
? 云端隨訪與動態保單
術后影像或可穿戴數據一回傳,模型即調整復發概率;商業險可據此動態定價,公共醫療可據此動態補償。
結果:干預駛入“高速路”,隨訪進入“自動擋”。
(四)智愈:把健康管理轉譯為可計算任務
在三重范式的智能閉環里,“疾病”不再只是被動等待診斷的生理事件,而有可能被AI基于數據重寫為一連串可預測、可干預、可結算的數字任務——我們稱之為“智慧健康管理”。
1. 可視風險——院外 AI 把風險量化成“健康 KPI”;
2. 可測病程——社區毛細血管隨時采樣,讓“無感數據”沉淀成“有用證據”;
3. 可控干預——醫院數字孿生把治療與成本、預后實時迭代,形成“處方—支付—隨訪”閉環。
當每個人口袋里都有一個“最懂我”的健康助手,每個社區都有一臺“即插即診”的 AI 影像終端,每家醫院都把決策交給“數字孿生 + 專家共識”,醫療就完成了從 “治病”→“治未病”→“智愈” 的躍遷。
人類醫療的未來結局不是技術取代醫生,而是技術讓人人都能提早十步看見自己的健康未來——用數據說服身體,用算法兌現平權。
結語:技術向善,文明進階
協和“4 + 4”風波讓公眾看見舊體制的裂縫,也倒逼我們想象全新的公共醫療圖景。當德適生物的核型分析系統在臺州三門的鄉村診室檢出首例唐氏綜合征,當 AI-QFR 讓縣醫院醫生自信地遵循國際指南完成 PCI,當偏遠城鎮的 B 超室通過 200 張訓練影像達到甲狀腺 92% 診斷準確——我們看見的不只是技術,更是科技兌現平權承諾的文明進程。
世界經濟論壇最新白皮書估計,若能在十年內大規模普及負責任的醫療 AI,全球將新增“數字健康勞動力” 5 億人次,幫助 45 億人跨越基本醫療服務缺口。這絕非遙遠的烏托邦——算力池、模型庫、數據要素正像電網和自來水一樣,成為新的公共基礎設施。
醫學是科學,更是人學。AI不會取代醫生,但將無限放大醫生的溫度與能力;AI 不會替人類抉擇,卻能讓每一次決策更透明、更負責。當技術真正向善,我們終將跨越“精英特權”與“資源鴻溝”,抵達一個人人享有高質量健康生活的未來。
這場靜默而壯闊的革命里,沒有贏家與輸家,只有共同的方向——讓生命尊嚴不再被地理、階層、學制或算力所限制,讓健康的陽光照進世界上每一處被忽視的角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