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4月份,全球貿易版圖因一場由美國發起的“關稅核戰”陷入震蕩。特朗普政府以“美國優先”為名,向多國征收關稅,更把對中國商品的關稅推高至145%,并宣稱這是“解放日”的勝利。
讓人想不到的是。這場無差別掃射的關稅核戰,卻在短短三周內演變為一場自食其果的災難:美國制造業巨頭裁員潮席卷多個州,沃爾沃、斯泰蘭蒂斯等企業因成本飆升被迫砍掉數千崗位;零售業股價暴跌,消費者涌入二手店求生;IMF更將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從3.3%砍至2.8%,直言“美國政策是全球經濟最大風險”。
面對內外交困,特朗普4月22日突然改口稱“145%太高,將大幅降低對華關稅”,試圖以“友好”姿態緩和僵局。但這場戲劇性反轉背后,是美方在關稅戰中步步潰敗、中國硬核反制贏得博弈先機的現實。
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其實從一開始就埋下自我毀滅的種子。4月2日,白宮以“對等關稅”為名,對全球商品加征10%基準關稅,對中國商品稅率更飆升至34%。這一看似強硬的舉措,實則是以單邊霸權凌駕于多邊規則之上——美國財長貝森特稱“關稅不可持續”,但特朗普仍一意孤行。當政策甫一落地,美國便陷入供應鏈斷裂與通脹飆升的雙重絞殺:汽車零部件關稅導致單車成本暴漲12%-15%,重型卡車訂單量暴跌18%;沃爾瑪之外的全美零售商股價集體跳水,消費者涌入二手店搶購2美元襯衫;美聯儲主席鮑威爾警告“衰退風險高達90%”,加州甚至將聯邦政府告上法庭,斥責關稅是“現代史上最大規模增稅”。
這場以“保護美國產業”為名的戰爭,反而加速了制造業外流。蘋果公司緊急從印度空運手機規避關稅,特斯拉CEO馬斯克公開反對政策,稱“關稅讓企業寸步難行”。盟友的背離更讓美國淪為孤家寡人:日本首相石破茂強硬拒絕“以農產品換汽車關稅豁免”,直指美方“朝令夕改”;歐盟、加拿大等60國啟動反制,全球供應鏈加速重構。至此,特朗普的“關稅核彈”未傷敵先自損,成為一場徹頭徹尾的戰略失誤。
據外媒報道,特朗普當地時間22日白宮在橢圓形辦公室表示,“145%是非常高的。不會有那么高的……它將大幅下降,但不會是零?!?/p>
特朗普聲稱要“大幅降低”關稅,實則是撐不住的認慫。中國反制措施讓白宮意識到,繼續對抗將付出更高代價。從取消低值商品免稅到威脅加征汽車關稅,再到最新宣布的“對等關稅”,特朗普政府步步升級,卻步步陷入被動。而中國始終保持戰略定力,既堅決反制,又留有對話空間。
特朗普的“認慫”絕非偶然,而是多重潰敗下的必然選擇。其一,經濟邏輯徹底破產。白宮宣稱關稅能“削減逆差、推動制造業回流”,但現實是:美國對華貿易逆差不降反升,本土產業鏈因缺乏配套陷入癱瘓;加州訴訟數據顯示,僅該州已因關稅損失數十億美元,中產家庭年支出暴增2100美元。其二,政治信用瀕臨崩潰。特朗普繞過國會以行政令強推關稅,被法律界批為“違憲”;民調顯示58%民眾反對政策,共和黨內部甚至推動立法剝奪總統關稅權。其三,國際秩序反噬加劇。美國濫用“國家安全例外”和《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遭WTO裁定違法;美元霸權因“去美元化”浪潮動搖,多國轉向人民幣結算原油貿易。
中國以精準對等加稅、在世貿組織連續起訴、出臺稀土出口管制等組合拳,既守住底線又瓦解美方談判籌碼。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的“打,奉陪到底;談,大門敞開”,更將中方的戰略定力與博弈智慧展現得淋漓盡致。當美國企業因245%關稅“失去市場接受可能性”時,特朗普的“數字游戲”已淪為一場獨角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