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探月之路始于2004年,通過“繞、落、回”三步走戰略,實現了從無到有、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嫦娥一號、二號探測器成功實現繞月飛行,嫦娥三號、四號探測器分別實現了月球正面和背面的軟著陸,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完成月球采樣返回任務,這標志著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完美收官。
嫦娥六號任務更是中國探月工程的重要延續。它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預選著陸區,并在月球背面采集了1935.3克珍貴樣品。這些樣品不僅為科學家提供了研究月球地質活動和演化過程的關鍵數據,還為驗證月球巖漿洋模型提供了新的證據。
未來,嫦娥七號、嫦娥八號探測器將在月球南極區域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基本型,這是中國乃至全人類探索宇宙的又一重要里程碑?,F在,人類基于已有的科學成果,正積極開展切實可行的目標化設計,邁向探索新高度。
月球基地什么樣?這個問題激發了人們無限想象。而我國的探月工程四期任務,正在把想象一步步變為現實!
嫦娥四號探測器
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首次獲取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的地質數據,揭示月背古老撞擊坑的演化歷史。圖為玉兔二號巡視器全景相機對嫦娥四號著陸器成像。
從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采集1935.3克月壤,實現人類首次月背采樣返回。
研究人員對月壤樣品進行分析,首次揭示了月背約28億年前仍存在年輕的巖漿活動,填補了月球玄武巖樣品在該時期的記錄空白;月背巖漿活動42億年前就存在,至少持續了14億年。這些研究為人們了解月球演化提供了關鍵科學證據。
嫦娥七號探測器
2026年前后發射。
將著陸月球南極,對月球極區的地形地貌、物質成分、空間環境進行綜合探測。
部署探測器探測水冰分布與光照條件。
揭示水冰形成與保存機制,幫助人類了解月球水資源情況。
嫦娥八號探測器
2028年前后發射。
嫦娥八號將與嫦娥七號等共同構建國際月球科研站基本型。
驗證月壤3D打印、機器人協同建造等原位資源利用技術。
實驗月壤制氧、制磚技術,提高月球基地自給自足水平。
構建人類首個長期運行的月球基地,不僅是從“月球到達”邁向“月球駐留”的關鍵一步,更是人類探索深空的“跳板”。月球基地將成為人類在浩瀚宇宙中的新家園,繼續承載無盡的夢想與希望。
責任編輯|高琳 岳煥琦
運營編輯|岳煥琦
質量審核 | 業蕾
文章來源 | 《知識是力量》雜志《海上生明月,九天攬星河——開啟宇宙探索新征程》,作者/欒恩杰(中國工程院院士);《沖向月球基地》,撰文/賈陽(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 航天科技設計師)。原文有刪改,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知識就是力量
現訂購2025年
優惠訂閱288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