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軍隊的武器裝備并非全都美式化,多數普通部隊使用的武器裝備,型號、產地都比較混亂,有日式的、美式的、德式的、蘇式的、英式的,可以說是萬國造,但是在眾多混雜的武器裝備中,也有一部分是國民政府兵工廠自行仿制和改進的型號。
那這篇文章就來簡單說一說,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軍隊使用的7種國產仿制型武器。
1、民三六式馬克沁風冷重機槍
民三六式風冷重機槍也叫民三六馬克沁式重機槍,實際上就是經過輕量化和風冷改進的民二四式水冷重機槍,最大變化就是將碩大的水冷套筒去除,改為類似美式機槍的那種風冷式槍管,上面也帶有圓孔狀的密集散熱孔,同時還配備了輕量化的三腳支架,使該槍的造型更像是美國的M1919或勃朗寧M2機槍,不過該槍的機匣沒有變化,依舊保持和民二四式相同的結構。
改進出來的民三六式風冷重機槍,在重量上也是大大減輕,重量從原來的49公斤縮減至31.75公斤,不過依舊發射原來的7.92×57毫米毛瑟彈藥,可使用100或250發帆布彈鏈供彈,每分鐘理論射速大約650發,有效射程1200米左右。
該槍在1947年完成設計,1948年開始批量生產,隨后在解放戰爭中大量裝備國民黨軍隊使用,取代了一部分笨重的水冷式重機槍,由于在1947年定型,也是民國三十六年,因此該槍就被命名為民三十六年式,簡稱民三六式重機槍。
2、民三六式沖鋒槍
民三六式沖鋒槍實際上就是美國二戰時期M3沖鋒槍的仿制型,在1947年完成設計,因此被命名為民三六式,隨后在沈陽兵工廠開始生產。
民三六式沖鋒槍和美國的M3對比,無論在外形上,口徑上都是一樣的,也是發射11.43×23毫米柯爾特手槍彈,配備了30發金屬沖壓式彈匣供彈,每分鐘理論射速大約400~450發,有效射程200米。
這種沖鋒槍在解放戰爭中也被國民黨軍隊大量使用,通常都是裝備團級以上的警衛員或師級以上的警衛隊使用,當然也有一部分裝備前線的基層指揮官。
3、民三七式沖鋒槍
民三七式沖鋒槍實際上就是民三六式的9毫米口徑版本,仿的也是美國二戰期間的M3A1型沖鋒槍,發射9×19毫米手槍彈,在外形上,結構上和大體設計上都沒有太大變化,只不過口徑變小。
民三七式沖鋒槍在1948年定型,不久后開始生產,也是配備了30發金屬彈匣,每分鐘理論射速大約500發左右,有效射程150~200米左右,雖然這在美國人眼里是一種非常廉價的沖鋒槍,但在國民黨軍隊中卻是最受信賴的自動武器。
同樣,在解放戰爭期間,這種沖鋒槍被大量裝備國民黨軍隊,和民三六式一樣,也作為警衛員、警衛隊或者基層軍官常用的武器。
4、民三一式迫擊炮
這是由國民政府在1942年,也就是民國三十一年生產的一種迫擊炮,原型是法國的布朗德M1935型60毫米輕型迫擊炮,國內的仿制型口徑也是60毫米,可發射相同口徑的煙霧彈、高爆彈等,每分鐘射速大約18發,有效射程1440米。
而且民三十一年式60毫米迫擊炮也是小巧靈活,全重只有18公斤,很便于炮兵攜帶,在抗日戰爭中,這種火炮大約生產了5000多門,主要也是裝備國軍精銳部隊使用。
進入解放戰爭后,也仍有不少的民三一式60毫米迫擊炮繼續裝備國民黨的各大部隊使用,甚至退守到臺灣也仍有不少還在繼續裝備一線部隊使用。
5、民二四式水冷重機槍
民二四式水冷重機槍,實際上就是德國一戰時期馬克沁MG08水冷重機槍的仿制型,由國民政府在1935年完成定型,此時也是民國二十一年,因此就被稱為民二四式水冷重機槍,之后由南京的金陵兵工廠進行生產。
民二四式水冷重機槍發射的是7.92×57毫米彈藥,使用帆布彈鏈供彈,容量分別為100發或250發,每分鐘理論射速大約600發,有效射程1200米左右,在抗日戰爭中,這種機槍也是我國最常見的型號之一。
到了四十年代末期的解放戰爭中,仍有大量的民二四式水冷重機槍繼續裝備國民黨軍隊使用,就即使是換裝美式裝備的部隊,也仍裝備不少這種老舊的水冷式重機槍。
6、民二四式步槍
民二四式步槍是德國毛瑟M1924式步槍的仿制型,在民國二十四年定型,也就是1935年,在抗日戰爭中,主要作為國軍嫡系部隊和德械師部隊的主要制式武器。
民二四式步槍后來還被更名為中正式步槍或中正式七九步槍,發射仿德國的7.92×57毫米毛瑟步槍彈,彈倉容量5發,有效射程600~800米,在性能上不遜色于日軍的三八式步槍,而且繼承了德式毛瑟步槍的設計,該槍具有更強的可靠性。
到了解放戰爭中,仍有大量的民二四式步槍繼續裝備國民黨軍隊,雖然有的精銳部隊已經換裝了美式裝備,但7.92毫米口徑的民二四式步槍仍是當時的主力。
7、仿ZB26輕機槍
中國曾是捷克ZB26輕機槍最大的用戶之一,當然也是仿ZB26輕機槍最多的國家,最初由東北軍的兵工廠在1928年開始仿制,最早叫做遼造十七式輕機槍,之后國內各派系、各地區的兵工廠也相繼仿制這種機槍,在抗日戰爭期間,ZB26成了我國軍隊的主要制式輕機槍之一。
捷克的ZB26輕機槍確實性能可靠,實用性強,發射的是7.92×57毫米毛瑟彈藥,通常使用20發梯形彈匣供彈,每分鐘理論射速500發,有效射程800~1000米,在抗戰中無論是性能還是可靠性,都要比日軍的輕機槍強不少。
到了四十年代末期的解放戰爭中,這種機槍仍是解放軍和國民黨軍隊的主要型號,而且國民政府的各大兵工廠也仍在繼續仿制,但并沒有具體的名稱,通常都被稱為仿ZB26輕機槍或仿捷克式輕機槍。
以上就是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軍隊使用的7種國產仿制型武器,如果文中存在哪些錯誤或者不足,還有望大家多多指點改進,想要了解更多,請記得關注,下期繼續更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