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第五屆“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大會”來華留學生組云南師范大學專場選拔落幕,來自烏克蘭、泰國、越南等多國的83名留學生以中文講述中國故事,39人晉級全國總決賽階段,創下該校參賽人數新高。這場由云南師范大學國際中文教育學院承辦的活動,成為國際青年感知中國、傳播文化的“雙向橋梁”。
行走中的文化課堂:從胡同煙火到科技脈動
活動以“語言+實踐”模式,引導留學生深入云南城鄉。緬甸籍選手陳志雄曾以全國第四成績獲“舞臺之星”,本屆參賽者延續探索足跡:泰國留學生王玉菲以《古詩,讓我看見中國》為題,將“江畔何人初見月”的詩句比作“活著的中國心跳”,用詩意語言傳遞中華文明溫度;緬甸學子羅珠和聚焦中緬地震救援故事,以“60小時救援奇跡”詮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具象化擔當。
泰國留學生陳美英則以兩年云南生活觀察,勾勒多民族融合圖景:彝族火把節的智慧消防系統、傈僳族新村的光伏板、基諾山鄉的直播助農場景,她感慨“56個民族如千萬條支流,既保留文化脈動,又與祖國發展同頻”,對比家鄉文化保護困境,點贊云南用短視頻激活傳統智慧的創新實踐。
創新表達:當貫口武術遇上動畫哪吒
舞臺上,留學生們突破語言邊界,以多元藝術形式活化文化符號:泰國留學生有達自編貫口《贊春城》,用“金馬碧雞相對望,滇池海埂鷗鷺翔”的韻律節奏,串起昆明地標盛景;烏克蘭留學生阿麗莎將武術與動畫《哪吒之魔童鬧海》結合,演繹“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東方哲學內核,剛柔并濟的表演燃爆現場。
云南師范大學國際中文教育學院、云南華文學院院長王秀成王秀成表示,“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大會”承載著三重特殊意義:其一,是構建文明互鑒的立體橋梁。當來自全球各個國家的留學生用中文、英語講述敦煌飛天的千年傳奇、高鐵馳騁的中國速度、云南少數民族村寨里的溫暖日常,實質是在搭建"第三視角"的文化解碼器。其二,是踐行教育對外開放的生動實踐。作為全國首批來華留學示范基地,云南師范大學校始終將培養"知華友華"國際人才作為使命,而用世界語言講述中國故事,正是檢驗跨文化傳播能力的試金石。其三,是深化國際理解的創新平臺。留學生們在采編故事過程中走進城市與鄉村、探訪科創企業、對話平凡英雄,這種“行走的課堂”讓文化認知超越符號表象,抵達情感共鳴。“今天的舞臺不設界限——無論是胡同里的煙火氣,還是科技創新的硬實力,只要源自你們的真實體驗,就是最動人的中國故事”,王秀成說。
據悉,優勝者將代表云南參加全國總決賽,而這場始于昆明的“故事之旅”,正以“他者視角”為紐帶,讓更多人看見中國與世界的“同頻共振”。
(中國日報云南記者站 記者 李映青/鄭佳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