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中國,讀懂中國式現代化。在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指導下,中共上海市委網信辦、中共上海市委外宣辦、上海社會科學院與文匯報社聯合出品的《大家聊中國式現代化》系列短視頻今天推出第六集,上海社會科學院生態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周馮琦帶你領略浦江第一灣公園的綠意盎然,到街角巷尾的口袋公園走一走,感受人和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的上海實踐。
《大家聊中國式現代化》每日更新一集,邀請上海社科院專家學者生動闡釋和分析中國式現代化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經驗和重大成就,聚焦基層實踐、解讀真實案例,將學理觀察與場景、案例相融合,在“思想導游”中觸摸城市,感知中國式現代化磅礴力量。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和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近年來,上海堅定不移地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之路。2025年底,上海公園總數將超過1000座。“大家心目中的公園城市是什么樣子呢?”周馮琦給觀眾提了個問題,她說:“我心目中的公園城市不是簡簡單單地在城市中建公園,而是要努力把城市建成一座大公園,實現公園與城市空間的無界融合。”
站在位于閔行吳涇鎮的浦江第一灣公園觀景平臺,江風徐徐,昔日化工重鎮,如今草木葳蕤,“銹帶”變身“秀帶”,水岸還給市民,百姓滿意度、獲得感明顯提升。周馮琦指出,建設美麗中國既是一項重大的制度創新,又是一項浩大的社會實踐。上海始終將新發展理念貫穿于城市總體發展戰略,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深入推進綠色低碳發展轉型和美麗上海建設,大氣環境質量、水環境質量、生態空間品質明顯改善。
“浦江第一灣公園建設是上海綠色低碳發展轉型的一個縮影,而規劃建綠、見縫插綠,也是上海拓展生態空間、建設美麗上海的重要舉措。” 周馮琦說,公園不僅能提升城市的顏值,更能使市民接觸和感知綠意,與自然對話,彰顯城市人與自然和諧的魅力。她指出,上海堅持大、中、小公園并舉,建設城市公園、口袋公園、鄉村公園、郊野公園。建設市民身邊的口袋公園,打造15分鐘生活圈,可以更好地滿足市民日常游玩、休閑所需,實現“推窗見綠,出門入園,轉角見美”,讓綠意“觸手可及”。她說:“公園綠地正成為城市中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隨著美麗上海建設的推進,我們的生活將更加綠意盎然。”
周馮琦指出,全民參與,多元共治,是上海推進綠色低碳發展轉型的重要舉措之一。為推進落實“雙碳”目標要求,加快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上海加快推進碳普惠體系建設。同時,激勵企業積極行動,踐行生產者責任制延伸,減少過度包裝,分類回收處置可再生利用的各種資源,促進循環經濟體系建設。
綜合自:文匯報
編輯:陳海笑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徐匯官方賬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