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西文化交流,許多人想到的是400多年前利瑪竇、湯若望等人帶著西方科學來到中國;而新近出版的《東學西傳文獻集成初編》則逆向溯源,以1480年《曼德維爾游記》對東方的浪漫想象為起點,到《論語》拉丁譯本助燃歐洲啟蒙運動的理性之光,再到以《趙氏孤兒》為代表的18世紀歐洲的“中國戲劇熱”,以及中國文學、歷史、科技著作的西譯和西方研究中國的書目等工具書——用歷史文獻證實了一條被長期忽視的文明動脈:中國文化曾深度參與塑造現代世界的思想底色。
4月28日,這部由上海圖書館、上海師范大學與復旦大學出版社聯合整理編纂出版的大型文獻叢書,在滬舉行首發座談會。這是近年來上海規模最大的外文文獻編纂出版項目,也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徐家匯藏書樓珍稀文獻整理與研究”的階段性成果。全書共115卷,收錄文獻77種,其中徐家匯藏書樓所藏文獻67種,揭示了16至19世紀400年間中國文化西傳的歷史軌跡,彰顯了中國文化在世界上重大影響力,以及在現代文明形成過程中發揮的重大作用。
溯歷史的源頭才能理解現實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識當今的中國,有文明的互鑒才能實現共同的進步。上海枕江濱海、中西交匯、得風氣之先,是我國中外文化交流重要樞紐,收藏于滬上各級文化機構的文獻資源具體而生動地記錄了這一歷史過程。以上海圖書館徐家匯藏書樓為例,這是世界著名的“西學漢籍”收藏四大重鎮之一,也是西文漢籍的重要收藏中心之一,自2003年以來已開放服務超過20年。2010年,上海市委宣傳部批準引進的瑞典藏書家羅聞達收藏的1477年至1877年間的1551種西方漢學文獻,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單批西方漢學文獻購買項目,極大地充實了徐家匯藏書樓的漢學文獻的收藏。
這批珍貴文獻在《東學西傳文獻集成初編》出版中,顯示了重要作用,是“保存好、研究好、出版好”徐家匯藏書樓館藏文獻的有益實踐。據該書主編之一、上海圖書館館長陳超透露,這是第一輯,今年11月還將推出第二輯50卷。兩輯所收文獻語種涉及拉丁語、英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意大利語、俄語、瑞典語等近十種,基本涵蓋當時歐美主要語種,出版地涵蓋當時西方大部分主流國家和地區,包括意大利、英國、法國、德國、荷蘭、比利時等,能有效反映中國文化在西方傳播的實際區域。
目前,“東學西傳”相比“西學東漸”研究仍處于不平衡的狀態。業內專家認為,這次系統性地整理、影印西文漢學文獻,其價值遠不止于讓這批塵封的典籍“復活”,更在于它以全球史視野,重新錨定了中國文化在世界文明坐標系中的位置。
“作為以文明互鑒文獻研究為中心的課題,必須回應時代之問:如何加強文明互鑒?怎樣從文明互鑒中增強文化自信,為全球治理提供中國智慧?《東學西傳文獻集成初編》正是我們的回應成果之一。”上海圖書館研究館員、上海師范大學特聘教授黃顯功認為,該書將有助于樹立新的歷史觀,建構新的敘事體系。
“人文一直是一個國家最耀眼的文化符號,在每一次文明危機和社會巨變中,人文精神都發揮著無形且關鍵的作用,塑造著國家的文化形象,也點亮了發展的未來之光。”《東學西傳文獻集成初編》主編之一、上海師范大學副校長陳恒表示,這既是一部歷史的文獻,其實也是一部活的文化傳播教科書,為今天什么樣的中國文化最適合率先走出去,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如何講好世界故事,如何講好中國融入世界的故事,以及如何推動中國文化在全世界范圍內更廣泛的傳播提供了重要的啟示。
“當下,研究‘東學西傳’恰逢其時,但也任務艱巨。上海這座在中西文明交流互鑒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城市,有責任也有實力能夠擔當這個重任。”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主任李安方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