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體育運動學校排球教練張弘。
根據2024年東方英才計劃拔尖、青年項目入選人員名單顯示,上海市體育運動學校排球教練張弘入選青年項目名單。
從球員轉型青訓教練,張弘在上海市體育運動學校一呆就是近20年時間,相比于一線隊的風光,青訓教練注定默默無聞,這是身份轉變的必然。然而正是有很多如張弘一樣甘于奉獻的匠人,才造就了中國女排頂層的強大。
剛開始覺得當教練很簡單
“我的履歷挺簡單的,從閘北區體校到市體校,再到青年隊,最后到了上海隊。”張弘回憶道,他的運動生涯的關鍵節點是在青年隊時期遇到了沈富麟教練,這位中國男排功勛教練認為張弘雖然個子不高,但“技術不錯,手上有點兒東西”,于是讓當時還在青年隊打二傳的張弘到上海隊改打自由人的位置。
就這樣,張弘從2000年進入一線隊,彼時正是屬于上海男排的黃金一代時期,張弘在上海隊拼了六年時間并于2006年選擇退役。急流勇退,這對于當時只有26歲的張弘來說,他正面臨職業生涯的第二次選擇,恰巧,時任上海市體育運動學校排球隊教練的張妙鳳拋來了“繡球”,讓他來學校一起帶隊。
上海市體育運動學校,也就是大眾熟知的市體校,張弘在這里不知不覺已經呆了快20年時間了。“剛開始當教練的時候,覺得蠻簡單的,就是和小球員打打交道,把訓練計劃規劃好,進行有序的訓練,小球員慢慢成長是必然的。”張弘回憶說,后來隨著張妙鳳逐漸淡出,自己作為年輕教練頂上去的時候,才發現當教練并沒有原以為的那么簡單。
“首先,要和家長溝通,讓他們放心把孩子送過來;平時要把小球員帶好,最后把她們送到青年隊和成年隊。其次,還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提高運動員成材率,擴大隊伍的社會影響力。總之,就是要形成一個良好的循環,有好的進口,好的出口。”
這一切遠不如張弘一開始想的那樣,就像如何要讓家長放心把孩子交給自己,首先是理念上的溝通,“得讓家長明白讀書和打球是不矛盾的,還可以讓孩子各方面變得更好,有自信,更陽光。”
再者是用實際效果打動家長,張弘說市體校一直堅持“學訓并重、德育為先”的育人理念,他自己也是如此要求麾下的隊員。“通過孩子在學校一個階段的訓練,孩子會變得更禮貌,更懂得團隊協作和如何處理壓力等,孩子的這種改變也會讓家長更加認可教練和學校。”
張弘感慨,“10多年前我們招生面臨一些困難,很多家長不愿送小孩來,現在情況不一樣,都很樂意讓孩子來我們學校。”
要把小球員當自己的孩子
從來到市體校開始,張弘就負責帶隊女排小球員,對于和小球員之間的相處,張弘總結了經驗,“要把她們當成自己的孩子。”
其中,小隊員李明靜讓張弘印象頗深,她來市體校前,曾在區里面訓練時腰部受傷。因此,她來到市體校后,暫時沒有辦法訓練。受傷部位的影響,手術帶來的風險是必須考量的,為此張弘只能先帶著她四處求醫。幸運的是,師徒倆四處奔波后在岳陽醫院找到了一位專家,對于李明靜的腰傷,學校還專門組織了治療方案研討,研究了不少過往相關案例,最后和醫生一致做出決定,不做手術而是保守治療。
李明靜通過差不多半年時間的推拿、理療等治療,終于可以跟隊參加訓練了。又過了一年不到時間,她就和隊友楊舒茗、賈婧婭一起被選拔進入國少隊,參加了在秘魯舉行的U17女排世錦賽,并以七戰全勝且僅失一局的驕人戰績,強勢登頂,助力隊伍將冠軍獎杯收入囊中。
張弘說,后來學校還專門把這個故事分享給了主治醫生,“醫生也覺得非常有成就感,跟我們說以后非常樂意繼續在醫療上提供幫助,這其實就是我說的運用社會力量。”
有時候,張弘甚至還把家長一起融入球隊中,“教會他們文明觀賽,就比如什么時候可以加油助威,什么時候要保持安靜。同時,通過比賽讓家長與參賽的孩子們能夠實現情感互通,切身感受到孩子的成長,從而進一步得到家長對教練和學校的情感歸屬以及價值認同。
在張弘印象中,這幾年隊伍在外比賽期間,大部分隊員的家長會自發來到賽場,為隊伍加油鼓勁,如遇到小球員突然生病,家長會主動幫助教練帶孩子去醫院。比賽結束,張弘還會教家長打排球,組織教練組、小球員、家長一起開展聯誼活動,這也是張弘把隊員當成自己孩子來培養所帶來的結果,“將心比心,作為孩子和家長之間的橋梁,能夠促成如此化學反應也讓我對于教練這一身份有了更多的理解”,他如是說道。
科技賦能體育
從當初以運動員身份在市體校接受訓練,到如今以教練員身份在市體校帶隊,相同的學校,不同的身份,在張弘看來,最大的區別在于訓練理念以及訓練方式的不斷進步。
“以前可以說訓練都是摸著石頭過河,現在不一樣了,完全都是數據說話,這就是我們一直說的科技賦能體育。”
張弘表示,現在從運動員進學校,建檔工作就已經開始,建檔相關的測試工作非常細致且全面,其中就包括常規的骨齡,對于排球這一項非常“吃”身高的運動來說,骨齡數據是非常關鍵的,對于篩選球員會有很大幫助。
另外,建檔測試也包括了智商和神經類型的測試,這可以讓教練組更好關注小球員的心理狀態,因為在小球員成長過程中,心理狀態是非常關鍵的,學校雖然配備了心理醫生,但更多時候也會依靠教練員留意小球員學習和訓練中的一些變化,如有必要,教練員也會主動介入,和小球員之間進行溝通和交流。
至于訓練相關的數據就更常見了,訓練場安裝了日常訓練監測系統,隨時可以調出運動員在訓練中一些動作和細節處理用來總結和復盤訓練過程中的重點片段,學校還配備了科研團隊,可以監測小球員的體能數據和一些生理生化數據。
當好匠人
“體育運動培養小球員的過程,區少體為三線,市體校為二線,到了青年隊才算是步入一線序列。”張弘認為,“市體校就是競技體育金字塔的‘中堅’部分,就是腰,只有這部分核心好了,上面也會好,下面也會好。”這是他自己獨到的理解。
“某種程度來說,市體校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這里是培養高水平運動員的土壤。”對于自己的工作狀態,張弘打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比喻,“要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想著田里的。對我們來說,我們已經深入到‘田間地頭’了。”這也是張弘當好匠人的工作態度。
針對三線的布局,張弘和他的團隊,已經深入一些排球發展比較好的學校,主動參與小學二、三年級小運動員的訓練,“我們還組織各區的排球業訓骨干力量,把網撒下去。讓孩子們從小就能接受高水平的訓練,到了市體校,再進行一下精加工并送上去,這樣更有利于小球員的發展和成長。”
張弘非常享受現在的工作狀態,通過近20年的摸索,他已經總結出了一套適合上海都市型競技體育特點的青少年排球運動員培養方案,他希望能夠把這些經驗,更好運用到之后的工作,為上海和國家培養更多排球項目的優秀后備人才。
至于更遠的計劃,張弘沒有考慮那么多,“就是把業訓工作做得更扎實,讓更多的人喜歡并參與排球這項運動。”
張弘把自己的工作看作“匠人”,不僅是因為自己的工作風格及態度,更是因為他會根據每一位運動員的不同特點精雕細琢,幫助她們成就最好的自己,而這只算是一個小目標。說起自己帶訓過的運動員,張弘是帶著一點自豪和小驕傲地說,“看到自己帶過的孩子們站在最高領獎臺上升國旗、奏國歌,這是我最開心的事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