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省委政法委會同省高級人民法院、省人民檢察院、省公安廳、省司法廳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2025年度政法惠民十件實事項目和工作推進安排,省政法單位相關部門負責同志出席發布會并答記者問。
據了解,2025年度政法惠民十件實事聚焦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領域。在服務發展方面,主要是探索建立小微企業破產救治機制、依法打擊涉企盜竊犯罪、建立完善生態保護修復機制。民生保障類項目則更注重源頭治理、前期預防,例如深化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和治理,推進專門學校規范化建設;開展養老機構人身安全排查整治,加強法治宣傳;針對婦女、未成年人、殘疾人、低保戶、困難退役軍人等五類涉案困難群體,加大司法救助力度;組織開展“食藥安全益路行”檢察公益訴訟監督活動,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在政法服務類惠民實事方面,著眼便利化、規范化進行升級優化,推進公安政務“一起辦”服務,將政府“多件事”變成群眾“一件事”;新增100個遠程公證服務點,覆蓋全省80%以上的鄉鎮(街道);對500個法律援助工作站點提檔升級,為困難群眾提供更加普惠便捷、優質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務等。
在問答環節,媒體記者圍繞企業健康發展、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食品藥品安全保障、生態環境保護、便民利企服務等社會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進行提問。
省政法單位相關部門負責同志表示,將在深入總結近年來政法惠民實事成功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健全惠民實事常態化推進機制,抓住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持續辦好實事項目,打造一批江蘇政法工作惠民品牌,讓更多人民群眾看得見、體驗到、暖到心,切實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到實處。
據悉,自2021年以來,江蘇政法機關累計推出政法惠民實事項目40件,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對政法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解決了一批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2024年度全省群眾安全感達98.76%、人民群眾對政法機關和政法隊伍滿意度達93.04%,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色更足。(文/魏薇 圖/孫浩然 視頻/李之鵬)
附:2025年度政法惠民十件實事項目
一、建立小微企業破產救治機制
針對小微企業特點,探索建立小微企業破產救治機制,為小微企業提供針對性救治。創新前端服務機制,充分發揮法院、政府及社會組織等各方資源優勢,推動成立企業破產重整服務中心,有機貫通線上線下專業服務,拓展多元化解困境渠道,幫助危困小微企業快速找到最合適的債務風險化解渠道。完善快速重整機制,暢通小微企業重整申請立案受理渠道,簡化優化小微企業重整程序,快速審理簡易重整案件,降低小微企業拯救成本。加強府院聯動機制,持續深化破產處置府院協調機制,積極爭取更多支持。加強重整成功小微企業信用修復,幫助其正常參與市場競爭。
二、依法打擊涉企盜竊犯罪
堅持快偵快破涉企盜竊警情案件,搶抓24小時破案黃金期,全力追贓挽損。對案件多發區域和部位,及時開展偵破會戰;通過資金追查、數據追蹤等手段,深挖贓物流向,堅持一追到底,全鏈條打掉一批盜收銷犯罪團伙,集中追繳返還一批涉案財物,持續保持嚴打震懾,切實維護企業合法權益,保障企業安全經營。
三、建立完善生態保護修復機制
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持恢復性司法理念,把生態環境修復作為環資審判工作的主導原則,探索完善“恢復性司法實踐+社會化綜合治理方式”,形成“司法+生態修復”的審判執行模式;建好用好生態環境司法保護修復基地,有效發揮修復基地的替代修復功能,通過補植復綠、勞務代償等方式替代修復受損生態環境,強化修復基地的生態司法保護復合功能,將修復基地打造為集環資審判、替代修復、法治宣傳、科普教育、成果展示、綜合治理為一體的多功能平臺;持續深化跨域司法協作,繼續開展跨省域、跨流域移交生態修復資金,探索適用司法碳匯跨省認購、代償機制,推動生態區域司法保護一體化;完善生態修復資金使用管理制度,完善生態環境修復資金使用管理制度,提升資金使用的規范性、科學性,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綠色福祉。
四、加強嚴重不良行為未成年人教育矯治
進一步深化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和治理,加強對嚴重不良行為未成年人的教育矯治,健全完善分級分類教育矯治體系,教育矯治一批有嚴重不良行為未成年人;全面推進全省專門學校規范化建設,提升專門學校規范化建設水平,拓展未成年人快捷教育中心、司法關愛服務中心、未成年人觀護基地等建設應用。
五、發揮檢察職能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
持續推動落實最高檢“十一號檢察建議”,貫徹落實《關于建立健全養老機構安全監管協作配合工作機制的意見》,進一步加強與民政、公安、法院等部門的溝通協作,高質效辦好涉老年人權益案件,召開落實“十一號檢察建議”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新聞發布會,發布典型案事例。與民政等部門聯合開展全省養老機構人身安全排查整治,依法維護住機構養老人員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權益。加強對養老機構以及從業人員的法治宣傳,營造關心關愛老年人的良好氛圍,年內組織各地開展進養老機構法治宣講100場次。
六、加大對困難群體司法救助力度
深入貫徹落實《關于建立完善國家司法救助制度的實施意見(試行)》,將進入司法辦案環節、符合救助條件的婦女、未成年人、殘疾人、低保戶、困難退役軍人五類困難群體作為重點,加大救助力度,嚴格救助標準,及時按程序提供救助。緊盯受案環節,組織對重點對象篩查排查,做好臺賬登記,持續跟蹤問詢;抓實內部移送,優化內部審批流程、縮短救助案件辦理時限;加強與民政、殘聯、退役軍人事務等部門協作配合,暢通線索移送;強化跟蹤回訪,對救助后生活仍然存在困難的群眾及時協調相關部門采取其他社會救助手段,合力解決困難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七、加強食品藥品安全檢察公益訴訟工作
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四個最嚴”的工作要求,充分發揮公益訴訟檢察職能作用,高質效辦理一批有影響力的食品藥品安全領域公益訴訟案件,切實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組織開展“食藥安全益路行”檢察公益訴訟監督活動,圍繞互聯網新業態食品藥品安全、違規銷售處方藥及禁售藥、食用農產品安全、特定場所餐飲安全等重點方面,以大數據法律監督理念融入案件辦理,推動由個案到類案、由一域到全域的源頭治理,解決一批人民群眾關注的食品藥品安全問題。
八、推進公安政務“一起辦”服務
按照深化“一窗通辦”和“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部署要求,根據群眾辦事習慣和事項內在邏輯,通過整合窗口資源、集成服務流程、重構服務場景,將群眾必辦理、可辦理的“多個事項”變成“一個事項”、“多表申請”變成“一表申請”、“多套材料”變成“一套材料”、“多次告知”變成“一次告知”,將原有窗口單一式服務升級為主題式、套餐式服務,將政府“多件事”變成群眾“一件事”,實現群眾辦事更便捷更高效。
九、新建100個遠程公證服務點
持續推進遠程公證服務點建設,2025年新增100個遠程公證服務點,全省遠程公證服務點達到1000個,分布在鄉鎮(街道)公共法律服務中心或黨群服務中心以及高校、公安派出所、銀行網點等有公證業務需求和具備軟硬件條件的場所,覆蓋全省80%以上的鄉鎮(街道)。健全公證機構與遠程公證服務點的辦證機制,規范遠程公證服務點工作服務制度,加強遠程公證服務點輔助人員業務培訓,大力開展業務宣傳,持續開展遠程公證服務。
十、提升500個法律援助工作站點
持續實施法律援助工作站點覆蓋提升工程,改造提升規范化水平不高、作用發揮不明顯的工作站點,進一步推進法律援助工作站點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實現對500個法律援助工作站點提檔升級,創新服務方式,優化服務內容,做好咨詢解答、申請接收轉交、普法宣傳等各項職能,為困難群眾提供更加普惠便捷、優質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務。
專欄閱讀
來源丨江蘇政法
編輯丨石昊楠
審核丨張可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