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安建川博物館聚落里的老課本博物館 。謝杰 攝
封面新聞記者 謝杰 劉彥君 曾業
說起學生時代,人手一本、天天必讀的書籍,學校發的教材課本,大概率會首先闖入腦海。這些教材陪伴你我成長,見證了每個人不可復制的青蔥歲月。
4月29日,四川廣安協興鎮,一個老課本主題博物館正式開放。從古代書院讀本到掃盲識字教材,從第一套人教版通用課本到“八套半”教材,將歷代學子的求學之路娓娓道來。
老課本里藏著歷代學子的求學之路
兩層樓、三面墻,一個個六層高的黑色木制書架,直入眼簾。上前一看,《中國近代史自學輔導》《初等幾何》《電工學》《英語》《化學》……滿滿當當,全是教材。
△展出的第五套人教版通用教材。謝杰 攝
“您是第1661位老課本博物館參觀者。”4月27日下午,記者在開館前走進這個老課本博物館,系統識別到參觀者進來,一樓和二樓之間的屏幕上,打出“歡迎詞”。
△老課本博物館入口處。謝杰 攝
“課本(即教科書),是教師施教和學生學習的基本依據,也是代表特定時期、特定時代文化與教育發展水平和規模的重要標志。”廣安建川博物館聚落游客服務中心的講解員介紹,老課本博物館,是廣安建川博物館聚落6個專題館之一。
“展品主要有我國科舉時代的教材與文獻、晚清至20世紀80年代各個歷史時期的中小學課本。”講解員介紹,館展覽面積約1300平方米,密集陳列老課本近22000本。展館將老課本與時代場景再現結合,展現了中國千年教育文化和百年近現代教科書史。
順著參觀動線前行,古代教材、晚清課本、民國時期課本、新中國課本四個單元,滿目琳瑯。講解員介紹,這里不僅有課本,還有各時期的學校、教室、學習用品等場景和展陳。 “每個單元對該時期極具代表性或典型性的課本進行展示,精彩呈現教材、教科書發展演變的多姿多彩與意趣無盡。”
來自廣元的“00后”參觀者蒙先生感慨: 一本本泛黃的書,一本本未曾見過的書,讓影視作品中那些熟悉的經典鏡頭,以實物形式再現,“很有年代感、穿越感”。
△游客正在參觀。謝杰 攝
別忘記“背起書包上學堂”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為什么要打造這樣一個展館?這些書本哪里來的?
“兒時拿到一本書就迫不及待翻開的沖動還在你身體里嗎?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你還有和書本對話的時間嗎?”四川省收藏家協會副主席、建川實業集團董事長、建川博物館館長樊建川介紹,老課本博物館,展出了從古至今的課本教材。
樊建川提到,老課本館里面比較突出的是“紅色課本”,包括紅軍學習課本、根據地課本、解放區課本、黃埔軍校課本。
此外,還有20世紀五十年代的識字課本,可以讓現在的年輕人去了解五十年代國家為掃盲和增加國民知識文化水平所作出的努力。 “而從第一套到八套版的人教版教材等,更能喚醒大家的學習回憶。”
策展布局里,有不少設計讓參觀者直呼“巧思”。
在“21世紀小學生上課”場景照片墻背后,是一個三面LED墻展廳,屏幕上播放著當下全國各地青少年的美好校園生活。展廳正中間,是兩多米高“讀書郎回眸”塑像。新舊對比,震撼感撲面。
“花了幾十年的功夫,收藏了十余萬本老課本,這是我喜歡的一個品種,這次,全部運到廣安來了。”
樊建川表示,這些館藏品,都是幾十年來一點點收集,打造廣安項目時,進行專題策展,便有了這個老課本博物館。
而且,這個展館,通過教材能讓觀眾穿越時光,重溫當年“背起書包上學堂”的美好記憶,沐浴一場中國百年近現代教育及千年傳統文教的洗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