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曾是手藝人走街串巷的營生,一塊醒木、一把折扇,便能在勾欄瓦舍間逗得眾生笑中帶悟。可當師承變成流量工具,當創作讓位于江湖恩怨,這門“手藝行當”逐漸迷失在名利場的迷霧中。破局之道,在于回歸本質——把舞臺還給作品,把心思放回手藝,讓“說學逗唱”的真功夫,取代“勾心斗角”的江湖氣。為此,小編有三點看法:
一、以作品為尺:讓“寫段子”比“炒流量”更有尊嚴。
德云社的成功密碼很簡單:郭德綱在小劇場立下規矩“三天不練手生,五天不練忘光”,岳云鵬為一個“怯口”細節拜師學藝數月,張云雷把《探清水河》編成曲藝新經典。他們用扎實的作品證明:觀眾可以為一個精妙的“三翻四抖”買單,卻不會為無聊的鬧劇長久停留。
撕逼
行業需要重建“作品至上”的評價體系:
一是設立創作激勵機制:借鑒戲曲界“梅花獎”,設立“相聲新作品大獎”,對原創段子給予演出機會傾斜、資金扶持。就像馬季當年創辦“新相聲大賽”,用《五官爭功》等作品激活行業創造力。
二是打通舞臺晉升通道:小劇場、電視臺、商演等資源分配,以“新作展演場次”“觀眾復聽率”為硬指標,讓默默打磨作品的演員能“憑本事吃飯”,而非靠“混圈子上位”。
三是重塑觀眾審美認知:通過《相聲有新人》等節目,展示“老段子新演”“傳統技法創新”的魅力,引導觀眾關注“包袱的巧妙”而非“藝人的八卦”。當“聽懂一個高級梗”成為社交談資,流量自然會向創作者傾斜。
二、打破門戶壁壘:讓“相聲姓相”而非“姓派”
侯寶林融合“朱派”“郭派”之長,開創“侯派”文雅風格;馬季吸納快板、小品元素,讓相聲跟上改革開放的節奏。這些大師的突破,皆因跳出了“門派窠臼”。如今的相聲界,該讓“流派”回歸藝術特色,而非江湖標簽:
一是推行“俱樂部聯賽”模式:不分主流與民間、師承與“海清”,設立全國性相聲團體聯賽,以票房、觀眾評分、專家評審綜合排名,讓不同風格的演員在同個舞臺競技。就像足球聯賽不看“出身”,只論“腳法”,相聲演員也該用“活兒”說話。
二是建立跨門派合作機制:參考曲藝界“大合作”傳統,組織不同師承的演員共同創作“拼盤節目”。比如讓“馬派”的幽默細膩與“常派”的冷面滑稽碰撞,或許能催生新的藝術火花。
三是淡化師承宣傳口徑:行業協會倡導“少提師門,多講作品”,演員自我介紹時重點說“擅長的段子類型”而非“師承輩分”。就像常寶華所說:“觀眾記住的是《帽子工廠》,不是我常家的族譜。”
三、凈化輿論環境:讓“臺下無恩怨,臺上有乾坤”。
相聲演員的終極戰場在舞臺,而非直播間和熱搜榜。馬三立晚年被問及同行爭議時,只淡淡說:“有那吵架的功夫,不如多琢磨倆段子。”凈化生態需多方合力:
一是演員自律:從“江湖人”到“手藝人”
放下“門派代言人”的包袱,明白捧哏逗哏是藝術搭檔,同行是傳承路上的同路人。郭德綱與姜昆近年“主流與民間”的和解信號,正是行業向好的跡象——畢竟,侯寶林與馬三立當年也常互相“砸掛”,卻始終保持對藝術的尊重。
二是平臺擔責:限流“黑紅”,扶持“青白”
短視頻平臺對“師徒互撕”“派系攻訐”類內容實施限流,為優質作品開設“傳統藝術專區”,用算法引導流量向《報菜名》《扒馬褂》等經典段子傾斜,而非向“某某拜師內幕”等八卦內容輸送熱度。
三是觀眾覺醒:把“聽相聲”變回“找樂子”
拒絕參與飯圈式罵戰,用腳投票支持真正的好演員。就像老舍筆下的“老北京聽眾”,可以為一場精彩的《賣布頭》捧上半斤炒栗子,卻不會為藝人的私人恩怨浪費口水。
小編最后的結語:手藝行當,當以“手”立命。
馬三立在《逗你玩兒》里有句臺詞:“我這一輩子,就會逗樂子,別的嘛也不會。”這份對手藝的純粹,正是相聲破局的關鍵。當行業不再沉迷“師承正統”的爭論,當演員不再依賴“流量shortcut”,當觀眾不再消費“江湖恩怨”,相聲才能真正回到“手藝行當”的正軌——用一雙手寫段子,用一條舌抖包袱,用一顆心換笑聲。
畢竟,相聲的根,從來不是門派的大旗,而是街頭巷尾那聲由衷的“好——”。感謝閱讀,歡迎關注并留言參加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