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緊張局勢持續升級,解放軍運-20現身巴基斯坦領空。與此同時,印度航母打起了退堂鼓,后撤返回母港。那么,印巴局勢如今情況如何?事件又可能迎來怎樣的走向?
近日,印控克什米爾發生針對游客的槍擊事件,導致至少26人死亡,印度隨即指責巴基斯坦與襲擊有關,并采取暫停《印度河用水條約》、關閉邊境口岸等強硬措施。巴基斯坦則以反制措施回應,包括暫停對印貿易、驅逐印度外交官等,雙方在克什米爾實際控制線附近連續多日交火,局勢一度劍拔弩張。
同時,印度在局勢升溫后高調展示軍力,海軍派出首艘國產航母“維克蘭特”號前往阿拉伯海,意圖對巴基斯坦形成海上威懾。然而,這艘被印度媒體稱為“南亞海上霸主”的航母僅部署72小時便倉促撤回母港。衛星圖像顯示,航母在未完成任何實質性任務的情況下返航,引發外界廣泛猜測。
在印度航母撤退的同時,巴基斯坦國內傳出“中國運-20運輸機現身巴領空”的消息,盡管未獲官方證實,但飛行數據顯示,一架運-20從中國新疆起飛,經巴基斯坦西北部戰備機場短暫停留后飛往阿聯酋。
這一動作,迅速引起區域內外輿論熱議,眾所周知,運-20是中國自主研發的新一代大型運輸機,具備遠程投送與戰略支援能力,常用于緊急調運物資或快速部署部隊。其出現在巴基斯坦上空,一方面,或是在執行中巴之間既有的聯合演訓或物資運輸任務;另一方面,也可能意在通過“戰略存在”穩定局勢,向印度傳遞某種“勿輕舉妄動”的警告。
對于巴基斯坦而言,這無疑是一種強有力的“安全信號”,巴基斯坦國防部長阿西夫多次表態,印度可能會在“未來幾日”發起入侵行動,并強調巴方已進入戰略戒備狀態。但他同時一再表示,不希望事態發展至核戰爭。他指出,中國、沙特以及其他波斯灣國家,正努力斡旋,試圖避免局勢失控,中方此時出動運-20,無疑是在實際層面提供支持。
從這一點來說,回看印度航母的“退堂鼓”,其既可能是技術缺陷,也可能是戰略誤判。畢竟,“維克蘭特”號雖號稱國產,實則依賴多國技術拼湊:意大利設計、以色列雷達、美國發動機、俄羅斯阻攔索,而計劃配備的法國“陣風”艦載機尚未到位。
實際航行中,該航母頻繁出現動力故障和系統兼容性問題,甚至在演習中因電磁干擾導致防空系統失靈,面對巴基斯坦空軍殲-10CE和JF-17梟龍Block-3戰機搭載的CM-400AKG超音速反艦導彈,印度航母的防御能力顯得捉襟見肘——其若強行推進威懾任務,可能面臨“航母變靶船”的風險。當然,在此情況下將航母撤回,也可以看作是印度已經意識到局勢已不受控,想趁早踩剎車,試圖主動降溫。
事實上,印度內部對于是否繼續升級沖突也存在不同聲音。一方面,以莫迪政府為代表的強硬派希望通過展現強硬姿態,穩定國內選情、對抗反對派;另一方面,印軍高層和經濟部門則顯得較為謹慎。要知道,一旦陷入真正的武裝沖突,尤其是在克什米爾這樣長期積怨已深的地區,戰爭代價將遠超可控范圍。更何況,當前印度國內經濟增長放緩,社會壓力累積,一場戰爭未必是最佳選項。
至于巴基斯坦,其國家財政同樣吃緊,今年以來,巴方面臨嚴重通脹與財政赤字問題,對沖突的承受能力有限。但在被動應戰情況下,巴方也必須表現出“不會被嚇倒”的姿態,這才有了國防部長的密集表態和反制措施。
因此,印度恐怕并未下定決心“全面動手”——推遲航母行動,保持對話渠道開放,以及遲遲未在邊境大規模增兵,種種跡象顯示,印度也清楚,一旦事態失控,將給國家安全與國際形象帶來嚴重沖擊。尤其是在面對中國、沙特等地區大國的共同壓力時,莫迪政府在沖突與和平之間,開始出現猶豫。
毋庸置疑,運-20的現身不僅僅是一次普通的飛行任務,它的背后,是地區力量格局的再一次體現——在印巴再陷對峙之際,中國的存在成為平衡局勢的關鍵壓艙石,而印度航母的退卻,也說明了在戰略博弈中,硬碰硬并不是唯一選項。
未來局勢是否會緩和,還需觀察印巴之間是否能進一步協調步調,更重要的是要看印度是否愿意重新審視其對巴政策,但無論如何,戰爭都不應該是首選項,對話才是解決沖突的最佳方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