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陳其亮:且以匠心鑄油魂
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 司路路
4月的風卷著黃沙掠過井架,中國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采油二廠第五采油作業區的抽油機正不知疲倦地上下舞動。52歲的陳其亮蹲在井口旁,手指輕撫光桿上的盤根盒壓蓋,陽光照在他的工裝上,胸前的黨員徽章格外耀眼。這個在油田一線堅守了31年的老班長,用胡楊般的堅韌在大漠戈壁深處刻下了新時代產業工人的匠心堅守。
1994年,21歲的陳其亮攥著報到通知站在采油二廠門口,眼前是望不到邊的鹽堿地,耳旁傳來遠處抽油機的“磕頭”聲,他不自覺地心里犯嘀咕。師傅帶他參觀井站時,他更是第一次直觀地感受到油田的艱苦:“光桿卡子磨得手出血,盤根更換時原油噴得滿身都是,冬天零下30攝氏度巡井,睫毛都能凍成冰碴子。”
但讓師傅們驚訝的是,這個新來的小伙子總愛蹲在井口琢磨。一次修井作業中,三名工人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拆下盤根盒壓蓋,年輕的陳其亮盯著滿地油污突然開口:“要是能做成兩半的,一個人就能換吧?”老師傅笑著搖頭:“這東西幾十年都這么用。”他沒爭辯,揣著廢舊壓蓋回了宿舍,在臺燈下畫了十幾張草圖,用報廢的材料試做模型,手指被電焊灼傷也沒停過。幾個月后,可拆分式壓蓋雛形誕生,更換時間從60分鐘縮短到10分鐘,成本降至原來的3%。
2011年,新型盤根盒壓蓋拿到實用新型專利證書時,陳其亮正在井場處理凍堵管線。“這些發明都是用在采油作業和修井上的,主要目的是讓油田省錢增油。”陳其亮說。
翻開陳其亮的工作筆記,泛黃的紙頁上畫滿了井站流程圖。31年來,陳其亮以井為家,他繪制了1000多張井站工藝流程圖,撰寫了累計超10萬字的工作筆記,百項成果、千條建議為企業增油上千噸、節約費用上億元。
井架旁,陳其亮常對著提下管柱的絞車出神。傳統工藝“兩提兩下”需要24小時連續作業,油井每多占產1小時,就意味著巨大產量損失。2021年初,他裹著棉衣蹲在值班室,在筆記本上畫滿了各種沖洗工具草圖。突然靈感一閃,他顧不上穿棉鞋就沖進風雪中,在井架下比畫著“一提一下”的動作,值班師傅以為他“魔怔了”,直到后來看到他和專家組討論時,用泡面湯在桌上畫出的“井下作業一體式沖洗工具”三維示意圖,才明白了他的執著。
這項成果讓單井作業時間縮短14小時,年增油千噸。此后陳其亮還研制設計出光桿斷落防噴器、套管放氣裝置、采油密封裝置等幾十套裝置、小零部件、輔助工具。
“小陳,你這‘七亮’是不是把自己名字嵌進去了?”2019年班組命名儀式上,老領導的玩笑話讓陳其亮紅了臉。這個在井場摸爬滾打多年的漢子,說起管理也有股子細膩勁。他總結出的“七亮工作法”包括黨員亮身份、操作亮標準、崗位亮職責、挖潛亮妙招等,使得班組管理工作更加規范、系統,班組建設水平不斷提升,創新創效達千萬元,消除隱患上百項,累計“五小”群眾性創新成果百余項,先后獲評克拉瑪依市工人先鋒號,新疆油田示范班組、先進集體等。“七亮工作法”也成為新疆油田叫得響、過得硬的班組品牌之一。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的實訓課堂上,陳其亮握著學生的手調整管鉗角度:“手腕要像端著盛滿油的碗,穩當才能不吃力。”這個帶出50多名技師的“金牌教練”,講起課來總帶著戈壁灘的粗獷。“當年我師傅用扳手敲我手背,現在我帶徒弟,先讓他們在井口盯8小時光桿擺動,盯到能數清每分鐘擺動次數才算入門。”他說。
采訪結束時,陳其亮說要去巡井。他踩著碎石走向遠處的井架,工裝褲腳沾有堿霜,戈壁的風掀起他略顯花白的頭發,就像堅定不移扎根戈壁的胡楊的樹葉。
來源:新疆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