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低垂,天安門廣場的253基華燈次第亮起。9球蓮花燈與13球棉桃燈交織成光的經緯,將十里長街映照得莊嚴璀璨。在這片光影交織的背后,第五代華燈班班長陳春光已默默守護了25年。從普通電工到“全國勞動模范”,他用半生時光詮釋了何為“匠心”——既是對歷史的傳承,亦是對未來的探索。
五代傳承:守護“華夏第一燈”的初心
1959年,長安街華燈與人民大會堂等“首都十大建筑”同步落成,從此成為國家形象的象征。65年來,五代華燈班成員接力守護著這份榮光。2017年,陳春光接任班長時,華燈班的工具箱早已從竹筐腳手架升級為第五代國產化作業車,但不變的是對細節的極致追求。每年5月至9月,華燈班需完成全部燈具的清洗檢修。盛夏三伏,密閉的檢修車內溫度直逼70攝氏度,班組成員身著長袖工裝、戴著雙層手套,嚴格執行“6步驟37環節”的檢修流程,連螺絲扭矩都要用測力扳手精準控制。 “ 燈球緊固螺絲,要將螺絲擰緊后,反向退回三分之一圈,這樣既能有效固定,又不會因螺絲過緊、時間一長造成玻璃材質的燈球開裂。”陳春光說,對華燈人來說,夏天是藿香正氣水味的。登臺作業前,一瓶藿香正氣水,下來還得再灌一瓶。
萬鈞之力,護毫發之安。2019年國慶70周年慶典前夕,陳春光帶隊對華燈進行“美顏、體檢、治病、強身”四層次隱患排查。連續40小時值守中,他們用棉簽蘸酒精擦拭燈罩縫隙,連0.1毫米的裂紋都不放過。當慶典煙花與華燈光芒交相輝映時,這群“隱形守護者”終于露出欣慰笑容。
技術創新:給供電系統加上“九條命”
面對歷史悠久的華燈,陳春光深諳“守正創新”之道。他主導的光源升級工程,讓華燈能耗降低70%:2008年將白熾燈更換為電磁無極感應燈,使用壽命延長至5萬小時;2019年引入LED模組時,他創新設計可拆卸結構,使維修成本降低80%。
在2012年燈臺改造工程中,陳春光提出“修舊如舊”原則:選用與天安門廣場地面同源的易縣花崗巖,創新四面開門裝置提升維護效率。面對110座燈臺需雕刻110種花紋的嚴苛要求,他帶領團隊晝夜奮戰,最終讓每座燈臺都成為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如今,華燈已邁入智能時代:單燈監測系統實時捕捉電流異常,4G通訊模塊實現故障秒級預警,自主研發的“快切裝置”更讓供電系統擁有“九條命”。這些凝聚著智慧的創新成果,已獲得6項國家發明專利。
跨越恐懼:高空下的成長
鮮為人知的是,這位技術專家曾因嚴重恐高險些放棄事業。第一次登上10米高的絕緣斗臂車時,陳春光蜷縮在作業斗內冷汗涔涔,轉臂時的晃動讓他雙腿發軟?!爱敃r真想辭職?!彼寡?。
而當他落地之后,一位外地游客請他幫忙拍攝華燈下的全家福。鏡頭里燦爛的笑容,讓他突然讀懂了自己工作的意義。“守護的不僅是燈,更是千萬人的幸福記憶?!敝螅郎隙繁圮?,在同事的鼓勵下一次次挑戰極限。兩個月后,當他第一次獨立完成高空檢修時,俯瞰長安街的車水馬龍,淚水模糊了視線。
綠色使命:照亮城市未來
作為城市照明綠色轉型的推動者,陳春光的目光始終望向遠方。2003年改造三環路路燈時,他獨創“倒錐形基礎”破解30米高燈桿穩固難題;2009年推廣LED路燈時,他制定技術規約實現配件通用化,該成果獲全國職工創新一等獎。
在2023年最新改造中,華燈加裝了傾斜監測模塊,游客掃碼即可了解燈具歷史;配電系統預留光伏接口,為未來新能源接入做好準備?!安皇枪β试降驮胶?,而是要在亮度、壽命、節能間找到完美平衡。”這是他堅持了25年的技術哲學。
薪火相傳:讓匠心永續閃耀
在徒弟裴?,幯壑校瑤煾甘恰靶凶叩慕炭茣保簷z修時堅持手寫記錄,創新時反復驗證數據,甚至能閉眼畫出華燈電路圖。25年來,陳春光帶出23名技術骨干,參與編制4項國家標準,將華燈班的經驗轉化為行業規范。
面對人工智能時代,他在探索新的華燈光源的同時,潛心研究道路照明管控系統,探索人工智能技術在路燈領域的開發與應用。
“要讓華燈既留住歷史溫度,又煥發現代光彩?!闭驹谛缕瘘c上,這位49歲的“掌燈人”依然充滿激情。陳春光用25年光陰書寫了一部城市照明史詩。 正如陳春光所說:“我們守護的不只是燈,而是城市的光明與溫度?!?/p>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解麗
編輯/倪家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