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曾是有核國家?俄烏戰爭打了2年多,烏克蘭是眼看著快打不下去了,缺錢缺人缺武器,司機四處求支援,儼然四處化緣的苦行僧。而西方給的軍援非常有限不說,還遲遲不到位,并且對烏申請入北約一直沒有肯定答復,委婉含蓄的說辭算是把烏克蘭地緣工具人的形象坐實了。為了拉住隨時準備撂挑子的老美,烏政客揚言要是加入北約無望,他們就重新恢復核大國地位。原來烏克蘭曾有核武器,而還是世界第3核大國!不過在短短10年內就把境內所有核武銷毀了。很多人不理解,這不是自廢武功么?今天我們就聊聊烏克蘭當年為啥要去核。
先說說獨立后烏克蘭軍力有多強。他是東歐國家,在亞速爾海和黑海北岸,與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等國接壤,面積有60余萬平方公里,是歐洲第2大國。蘇聯時期他是加盟國,獨立后成了歐洲強國。這得益于他作為蘇聯對抗西方的前沿陣地,早年蘇聯政府格外重視經營,建成一批高端軍工制造廠,把他打造成了重要的軍事和工業基地。比如黑海造船廠,庫茲涅佐夫號和瓦良格號航母就產自這里;南方機械制造廠,絕大多數對空導彈和戰略導彈出自這里;馬達西奇公司,當時最先進的發動機幾乎都出自這里。蘇聯解體后,烏境內的這些工業軍備力量理所當然歸他所有。
當時他的軍事力量有多強大?軍隊方面,現役部隊有78萬,要知道法國現在也只有34萬現役軍人。武器裝備方面,7100多輛裝甲車,7000門火炮,6500輛坦克,1500架飛機,350艘軍艦。最給力的是核武力量,170個固定的核彈發射井,1272枚洲際導彈核彈頭,2500枚戰術核彈,176枚巡航導彈核彈,還有技術完備的核武器研制體系。他由此也成了世界第3大核武強國,僅次于美俄。
此外他還有很強的工業制造和軍工生產能力,蘇聯時期他的工業產值占全國的17%,其中鋼材產能占全國的3成多,更有包括前面講的幾家龍頭企業在內的3600家軍工廠,幾十萬科研人員和上百萬生產人員。所以他可不是自詡的強國,而是有實實在在的硬實力。當然最具威懾力的就是核武器,他的威力在二戰期間已經得到充分展現,所以當時的烏克蘭絕對無人敢惹。
不過他最終沒能保住這些核武器,回過頭看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外部因素,一個是以老美為首的西方國家想讓他去核,準確說是想讓前蘇聯加盟國都放棄核武器。對歐洲國家來說,近在咫尺的烏克蘭有核武始終是個巨大的安全隱患,會使得地區局勢的更加不穩定。對于老美來說,烏境內的核武器可是對準他的,他肯定不遺余力解除安全危機。
另一個是俄羅斯也不想他有核武器,原因也不難理解,原來蘇聯時代大家都在一個鍋里吃飯是一條心,現在各自分家都有自己的小九九,保不齊哪天利益沖突他就把核武器對準鄰居,俄羅斯肯定要未雨綢繆提前解除危機。
還有其他國家對于他去核也持積極態度,畢竟他手里的核武器數量規模非常龐大,一旦管理不善后果不堪設想。要是哪天他國內政局不穩,核武器外泄那對世界的危害將是不可承受的。各國這種擔心并非沒有道理,當年卡扎菲就跑到他那里表達了不計價格購買核武的意思,想想都覺得后怕。
于是最積極的兩個國家美俄出面跟他談判,他們開出了條件,一是經濟補償,美俄對拆除核武無償提供援助;老美提供1.7億美元的拆除費用,外加1.5億美元的貸款,還掏錢購買拆除后核彈頭中的濃縮鈾;二是安全保障,美俄共同保證為他提供安全保護,讓他避免遭受打擊尤其是核打擊。不過美俄再心急那也是外力,要是他死活不同意他們也是沒辦法的,畢竟核武器在人家家里,他們也不敢動手。
所以另一方面還是烏克蘭內部原因:經濟發展不行。他當然知道核武器的厲害,也知道手里有這家伙就沒人敢欺負。他一開始也只同意銷毀部分的戰略核武,保留4成。但維護這些核武器實在有些吃力,更糟糕的是后來他還遇到了嚴重的經濟危機——說起來也是獨立之后改名換姓的改革產生了副作用,其他蘇聯加盟國也都遇到了類似問題。當時他的農業減產,工業產值大幅度下降,生產和生活物資緊缺,物價飆升,老百姓苦不堪言。吃飯都快成問題了,每年還要拿出一大筆錢維護核武器,他哪里吃得消?這還不算研發部分開銷。所以他的核工業一度處于停滯狀態。
雪上加霜的是美俄對他拒絕全部銷毀核武很不滿,俄羅斯拒絕提供核武維護所需的各種零件,美俄還揚言要搞經貿和能源制裁,這對他來說根本無法承受。于是經過綜合考量,他最后同意了美俄提議,三國簽署了銷毀核武的協議,承諾在7年內陸續銷毀國內全部核武及設施,并在不久之后又加入了核不擴散條約。為了讓他徹底安心,美俄英又跟他簽了一個協議,保證尊重他的領土和主權,不以武力相威脅。他拿到大國的保證后也履行了去核承諾變成了無核國家。可以看到,烏克蘭當年的去核實屬無奈之舉。
無核之后烏克蘭真的得到安全保障了嗎?現在答案已經很明顯了,并沒有。問題是他是如何走到這一步的。2001年他銷毀了最后一枚洲際導彈,炸毀了最后一個核彈發射井,正式成為無核國家。獨立之后他奉行向西看,尋求加入歐盟和北約,這在俄羅斯也向西看的時候沒啥問題。不過在俄羅斯跟西方漸行漸遠之后,他在兩邊搖擺了一段時間后一邊倒向西方,對于加入北約表現得非常積極,此舉并沒有迎來西方的擁抱,反而激怒了俄羅斯,雙方矛盾不斷升級。
2014年克里米亞舉行公投后轉投俄懷抱,俄出兵克里米亞控制了亞速爾海出海口。當時以老美為首的西方國家除了對俄制裁外,并沒有采取更切實的行動主持公道,他是叫天天不應。另一邊以俄羅斯族為主的烏東地區也鬧著要獨立,這回他堅決鎮壓,局勢開始動蕩。沖突暴發后,俄軍進入他境內展開軍事行動,西方國家除了經濟制裁,提供有限武器外,更多的就是口頭聲援,提供的支持力度遠不及當初的安保承諾,白紙黑字的文件也只是一張廢紙而已。
對此有烏官員感慨,當初去核的決定顯然是錯誤的。甚至有政客揚言要恢復有核國家身份。但從事實情況看,他當年去核行動做得非常徹底,不僅核武器及設施拆除了,核技術也一并清除了,如今再想恢復哪里容易?更何況國際社會也不會同意的。所以這些言論更像是一種悔不當初的牢騷。
有很多人看法與此類似,覺得烏當年自廢武功不值得同情。不過平心而論,他當年有得選嗎?退一步講,就算他執意保留核武,面對兩個大國發起的全方位制裁,他能撐多久?別忘了他就處在俄歐之間,相當于人家就堵在他家門口,他還能怎樣?別國或許還能有個緩沖,但他沒有。當然說到底還是他自身太弱小了,撐不起核大國的地位。更要命的是他還輕信他國的承諾,輕易把國運交到人家手上。毫無疑問,對于各國來說,他是一個具有啟發意義的反面教材。
與烏克蘭不得已去核相比,另一個國家竟然主動去核,他就是哈薩克斯坦。蘇聯垮了之后,哈薩克斯坦分到了1400多枚戰略核彈頭,650枚戰術核彈頭,僅次于美俄烏,是世界第4核大國。據說蘇聯第一顆原子彈就在他境內的試爆場試驗的,這個試爆場也是當時世界最大的核試驗場地。另外他的鈾礦豐富,蘇聯核武研究8成以上原料都是他的鈾礦。
不過即便如此他還是主動放棄了核武器,原因主要有3點:一是經濟發展面臨困境,維護核武器要花去國家收入的3成多,壓力巨大;二是他雖然有核工業但技術人員都是俄羅斯人,自己根本就沒有相關人才;三是美俄等大國不希望他有核武器。總結起來就是要錢沒錢,要人沒人,還被大國盯著。
于是當時的話事人納扎爾巴耶夫靈機一動,想到用主動去核換取大國貸款。美俄見他這么主動,很痛快就給撥了幾十億貸款。納扎爾巴耶夫就利用這些錢搞經濟改革,并且取得一定成效,從1996年開始GDP開始逐年增長。在外交上,他奉行平衡外交,不得罪俄羅斯不拒絕老美,跟東亞國家保持友好關系,這個外交方針一直延續至今。經過多年努力,哈薩克斯坦已經是獨聯體里的第2大經濟體。
同樣是俄羅斯鄰居同樣放棄核武,烏克蘭咋就沒那么好運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