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如果不簽訂澶淵之盟,以當時雙方的實力來看,取得勝利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首先,這時候的北宋防御體系還沒有崩潰。
北宋建立后,為了收復燕云十六州,在宋太宗時期多次主動出擊,宋遼之間屬于宋攻遼守階段。
宋朝幾次北伐失敗,戰略上開始轉攻為守,相應的遼國,開始尋求攻擊宋朝。
公元1004年,遼國蕭太后和皇帝親征,向宋朝發動進攻。
然而,遼軍雖然長驅直入,大軍直接打到黃河邊的澶州,卻沒有大量殲滅宋朝的主力軍,很多城市都沒有攻破。
宋軍雖然沒有阻止住遼的南下,被遼撕開了防御缺口,但防御體系還算完整,仍然可以一戰。
其次,遼的戰斗力還沒有特別強。
遼軍這次在太后和皇帝御駕親征情況下,大軍直接飲馬黃河,可在之前攻擊中,大多攻擊都遭到激烈反抗,遼軍久攻不下的城市不在少數,也正是如此,才繞開堅城長驅直入。
在澶州城下,外出探訪宋軍情況的遼軍主將蕭撻凜,被宋軍用床子弩射殺。
遼軍屯兵于堅城之下,主將又被射死,直接影響了遼軍的信心,削弱了遼軍戰斗意志。
由于之前并沒有完全攻克沿途城市,這些被甩在身后的城市以及堅城里的士兵,不斷騷擾補給線,遼軍后路也有被切斷的風險。
再次,宋卑躬屈膝的習慣還沒有完全養成。
澶淵之盟簽訂前,宋朝雖然重文輕武,但還沒有形成卑躬屈膝的習慣,花錢買和平的路子到底能不能行得通,誰也不知道。
可選擇余地比較小,戰斗堅決度也會比較高,這比后來金軍南下時情況要好很多。
此時,如果宋朝堅決抵抗不和談,讓遼軍還沒有攻陷城池的宋軍襲擾遼軍后方,等各路援軍到來后,對遼發起圍攻,勝利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在澶淵之盟簽訂前,已經有將領向宋廷提出作戰建議。比如當時的邊將楊延昭,上書宋真宗:敵軍深入我國腹地,久攻不下,應該派軍隊守住各處關隘路口,阻斷他們撤退的道路,等勤王大軍到齊,就可以圍殲他們。到時候再乘勢北上,燕云十六州就可以被收復了。
可惜宋朝皇帝宋真宗畏敵如虎,一心想和談,決定花錢買和平,盡快結束戰爭,將領和大臣拗不過執意和談的宋真宗,只得和遼進行談判,最終簽訂澶淵之盟。
宋朝不是沒有能打的將軍,也不是缺乏能戰的軍隊,但宋朝的統治者總是軟弱的不行,害怕打仗,不管是宋真宗、宋欽宗還是宋高宗,皆是如此,最后只能把命運交給對方,宋朝的版圖也越來越小,最后退無可退走向滅亡。
對此,大家認為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