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什么重視勞動教育?什么是勞動教育?如何推進勞動教育?對于這些問題的回答,我們可以從中外著名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關于勞動教育的真知灼見中汲取智慧和靈感。
教育與勞動結合的原則是不可移易的
毛澤東( 1958 年 8 月)
一
中國教育史有人民性的一面。孔子的有教無類,孟子的民貴君輕,荀子的人定勝天,屈原的批判君惡,司馬遷的頌揚反抗,王充、范縝、柳宗元、張載、王夫之的古代唯物論,關漢卿、施耐庵、吳承恩、曹雪芹的民主文學,孫中山的民主革命,諸人情況不同,許多人并無教育專著,然而上舉那些,不能不影響對人民的教育,談中國教育史,應當提到他們。但是就教育史的主要側面說來,幾千年來的教育,確是剝削階級手中的工具,而社會主義教育乃是工人階級手中的工具。
二
兒童時期需要發展身體,這種發展要是健全的。兒童時期需要發展共產主義的情操、風格和集體英雄主義的氣概,就是我們時代的德育。這二者同智育是連結一道的。二者都同從事勞動有關,所以教育與勞動結合的原則是不可移易的。總結以上所說,我們所主張的全面發展,是要使學生得到比較完全的和比較廣博的知識,發展健全的身體,發展共產主義的道德。
(這是毛澤東在審閱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中央文教小組組長陸定一的《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一文時加寫的兩段文字。)
列寧的勞動教育觀
列寧認為,推進勞動觀教育,使群眾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勞動觀,進而能夠科學認識和看待勞動,是有效推進勞動教育實踐的重要前提。十月革命勝利后,列寧圍繞如何強化正確勞動觀教育問題展開了集中闡發,主要提出了兩點認識。一方面,培育青年的社會主義勞動觀。列寧認為,廣大青年“只有在與工農的共同勞動中,才能成為真正的共產主義者”。他不僅將“有文化”“善于勞動”作為入團青年的基本要求,呼吁共青團必須把自己的教育、訓練和培養同工農勞動結合起來,還將在每個鄉村和城市里,青年每天都實際完成共同勞動中的某種任務,哪怕是最微小、最平常的任務視為保證共產主義建設成功的重要環節,甚至提出了組織青年隊經常到各家各戶去,協助搞衛生工作或分配食物等勞動實踐主張,認為只有當每個青年都去參加星期六義務勞動或利用每個近郊菜園來幫助居民的時候,“人民就不會用從前的眼光來看待勞動了”,意在通過具體的、微觀的勞動實踐培育青年熱愛勞動、躬身勞動、尊重勞動的社會主義勞動習慣和意識,助推勞動教育進程。另一方面,強化教師作用。在列寧那里,教師作為教育事業的主角,能否樹立和認同社會主義勞動教育理念直接關切廣大學生能否樹立正確的勞動觀以及勞動教育實踐能否有效推進。
據此,他不僅倡議“新教育學的任務是要把教師活動同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的任務聯系起來”,還提出作為教育工作的組織者,“教師大軍應該向自己提出巨大的教育任務,而且首先應該成為社會主義教育的主力軍”的主張。列寧強調,教師不僅應該“使生活和知識擺脫對資本的從屬,擺脫資產階級的枷鎖”,還“不能把自己限制在狹窄的教師活動的圈子里”,而“應該和一切戰斗著的勞動群眾打成一片”,意在通過強化教師在正確勞動觀教育實踐中的示范、引導和教化作用,推進勞動教育發展。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 2023年第11期 《列寧的勞動教育思想及其當代啟示》 賀敬壘 文)
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觀
馬克思恩格斯論述了勞動教育的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育人功能,強調勞動教育對于造就“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新人的重要作用。
首先,在德育方面,勞動教育對于工人階級而言是一種“最必要的抗毒素”,有利于防止和消除資本主義社會的病毒。馬克思在1866年致弗朗斯瓦·拉法格的信中寫道:“幸好工人群眾是不可能被腐蝕的。體力勞動是防止一切社會病毒的偉大的消毒劑。”資產階級作為一個腐朽沒落的階級,整天貪圖享樂、窮奢極欲,因其靠榨取和剝削他人的勞動成果過活,他們的人生價值和精神世界極度匱乏和缺失;而工人階級在“日常生活斗爭中從成年人那里”受到最直接、最生動的勞動教育,通過勞動創造人生價值,對于社會進步和歷史發展作出應有貢獻,從而保留著勞動者的純潔性和先進性。
其次,在智育方面,勞動教育能夠促使受教育者在掌握客觀規律和牢固知識的基礎上,發揮自由自覺的勞動潛能。勞動的科學性要求勞動教育要注重培養勞動能力尤其是對于技術的運用能力,馬克思指出:“對于正在成長的人來說,這個直接生產過程同時就是訓練,而對于頭腦里具有積累起來的社會知識的成年人來說,這個過程就是知識的運用,實驗科學,有物質創造力的和對象化中的科學。”資本主義的技術培訓使人成為機器的附庸,“訓練工人從小就學會使自己的動作適應自動機的劃一的連續的運動”;而社會主義的技術教育讓無產階級的少年兒童整體認識機器裝置,有能力自主操縱機器大生產,進而發揮人自由自覺的勞動潛能創造新的工藝品。
再次,在體育方面,有計劃的、適當的體力勞動能夠提高身體運動能力,從而促進身心和諧。為了維持生存,勞動者必須調動身體器官參與生產勞動,在改變自然的同時,也改變著他自身的自然,“人的雙手、五官和大腦等身心都在不斷復雜起來的勞動物相化進程中得到磨煉和進化,從而無形中塑形為更強壯的主體實存”。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的勞動不利于身心健康,“機器勞動極度地損害了神經系統,同時它又壓抑肌肉的多方面運動,奪去身體上和精神上的一切自由活動”,而社會主義勞動作為社會交往的重要形式和身體鍛煉的有效途徑,在提升人的身體素質和意志品質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最后,在美育方面,勞動教育能夠提升受教育者的審美感受與創造美的能力。馬克思恩格斯將美與美感作為現實的、人的感性的活動去理解,認為“不僅五官感覺,而且連所謂精神感覺、實踐感覺(意志、愛等等),一句話,人的感覺、感性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對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產生出來的”。美感不是人的自然的稟賦,而是在人運用五官感覺過程中經由社會歷史實踐形成的產物。
(《中國高校社會科學》 2023年第3期 《馬克思恩格斯勞動教育思想探析》 吳潛濤 陳好敏 文)
蘇霍姆林斯基的勞動教育觀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一個“真正的人”、一名合格的社會主義公民應該擁有豐富和高尚的精神世界,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集體主義精神,具備過硬的建設社會主義的能力。他認為,“真正的人”是“具有和諧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并強調“真正的人”的精神世界“是與最先進的世界觀——共產主義世界觀的思想與追求,是與人類的職能、美感、情感的財富與成果息息相關的”。蘇霍姆林斯基指出:“人要有一種精神——人的精神,這種人的精神會在對待他人和自己本人的態度上,會在分明愛憎,在善于看到理想并為之奮斗方面表現出來。”
梳理歸納蘇霍姆林斯基對于“真正的人”的闡釋,“真正的人”的內涵主要包括:有自尊,珍惜自己的榮譽和名聲,追求道德的完美;有豐富的智力與創造才能,有發展自己智慧的強烈意愿;有對美的追求,能夠積極地發現美、創造美;熱愛勞動,對勞動懷以崇高敬意;有健壯的體魄。人能夠成為人,究其根本是擺脫動物性而向人性方向發展,勞動是面向人的精神成長的實踐活動,幫助人從不成熟走向成熟。人來到世上,是勞動把人造就成真正的人,且勞動生活與精神生活的和諧統一是人全面發展的重要基礎。“我們每個人只有在勞動中才能顯示自己是一個人、一個有個性的人、一個為崇高理想而奮斗的參加者、一個對邪惡深惡痛絕的人、一個公民和祖國的捍衛者、一個為別人創造幸福的人、一個成了家的人、一個母親的兒子、一個孩子的父親、一個集體主義者、最終是一個有思想的人。”綜上所述,“真正的人”是具有良好的公民品格、具備建設社會主義的綜合能力、擁有豐富的精神生活的人。
(《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3年第1期 《蘇霍姆林斯基勞動教育培養“真正的人”的三重邏輯與時代價值》 孫丹 徐輝 文)
陶行知的勞動教育觀
陶行知勞動教育思想集中體現于其生活教育理論之中,要準確理解其勞動教育思想的科學內涵,就需要細致剖析其生活教育理論中蘊含的勞動教育內容、價值和意蘊。
1.“生活即教育”中的勞動教育內涵
“生活即教育”肯定了生活所具有的教育價值,凡是生活中存在的事物都可以作為對象被學習,都可以讓人們學到知識。“生活教育理論”具有三層涵義:一是生活具有教育的意義;二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三是生活決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就第一個層次而言,陶行知認為,人們在生活,就在接受教育,生活和教育密不可分,生活的過程就是教育的過程,生活的范圍就是教育的范圍。在社會生活中,人們進行勞動實踐,就會過勞動生活,就可以受到勞動知識、技能、觀念的教育。就第二個層次而言,陶行知反對脫離實際生活的空洞的知識教育,主張教育要服務于生產生活之需要,要為了生活向前向上的發展需要而進行教育。就第三個層次而言,陶行知認為,過什么樣的生活就會受到什么樣的教育,“是勞動的生活,就是勞動的教育,是不勞動的生活,就是不勞動的教育”,反過來,接受勞動教育又可以幫助人過有價值的勞動生活,從而改進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概言之,生活的教育價值實現離不開生活中的勞動內容及其要素,需要充分彰顯生活的實踐性、發展性和教育性。
2.“社會即學校”中的勞動教育內涵
“社會即學校”拓展了學生的實踐場域。陶行知以鳥籠作比喻,指出杜威的“學校即社會”把小鳥籠變成大鳥籠,其本質上仍然是鳥籠。如果把“學校即社會”改成“社會即學校”,就可以破除籠子對鳥兒的拘囿,歸還鳥兒的自由世界。“小先生制”最初主要用于解決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以充實教育力量,實現普及教育的目標。在實踐中,“小先生制”發揮了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的效用,“即知即傳”實現了勞動觀念教育和勞動知識傳遞的目標。以朋友之道教人藝術或手藝的“藝友制”,使教者與學者以平等的身份、坦誠的態度相處,使勞力者勞心,使勞心者勞力,使勞心與勞力相結合,從而達成共謀事業發展、共同推動社會進步的目標。“工學團”秉承“工以養生、學以明生、團以保生”的理念,將做工、學習和生存聯系起來,彰顯了勞動對于生活的價值。在“社會即學校”的引領下,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勞動知識,獲得勞動體驗,習得勞動經驗,內化勞動觀念。
3.“教學做合一”中的勞動教育內涵
陶行知對“教學做合一”的內涵加以闡釋:事的做法決定學法,學法決定教法;對于事而言是如何做,對于自我而言是如何學,對于他人而言是如何教;所謂教育,就是教人如何學,教人如何做事。所以,如何做事成了如何學的中心,也就成了如何教的中心。做是聯系教與學的紐帶,也是教與學的旨歸,又是檢驗教與學有效性的尺度。“教學做合一”旨在人的實踐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致力于整合勞動知識與勞動能力,統一知識與實踐。秉持“教學做合一”的理念,陶行知倡導實驗鄉村師范學校的全部課程要源于全部的生活,課程約略劃分為五大類別的教學做。師范學院第一院的全部事務都由學生去做,文牘、會計、庶務、燒飯、種菜,都要學生輪流學習。學校有田園供師生耕種,有荒山供師生造林,有經費供師生自造茅屋居住。實驗鄉村師范學校的“教學做合一”的做法,生動詮釋了“教學做合一”的理念,有助于學生形成勞動能力,內化勞動知識,形成勞動經驗,成為具有文化素養的勞動者。
(《教育理論與實踐》 2023年第8期 《陶行知勞動教育思想的生成邏輯、科學內涵及當代價值》 唐海濤 張立昌 文)
如果你興趣參與支持鄉村教育,
或者對鄉村教育發展狀況好奇,
但不知該如何了解和入手。
如果你曾夢想
有一天能站在兒時向往的講臺,
去收獲一群山村熊孩子的愛,
但苦于找不到適合自己的方式或途徑,
或者是對自己的能力還沒有信心,
或者……
現在機會來了,
鄉村教育(支教、助學)通識教育成長營
在這里為你助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