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電影人的匠心執念遇見太行山的千年風骨,當華鼎獎的璀璨星光落入紅豆峽的晨霧暮云,一場關于奮斗、煙火與山河的對話,正在山西紅豆峽澳淶山莊的云深不知處悄然綻放。
華鼎獎創始人王海歌,這位以光影為筆、以奮斗為魂的電影筑夢者,在海拔千米的秘境中種下一間面館——“奮斗者小時光”,讓一碗面的熱氣蒸騰起人間理想,讓一座山莊的煙火氣,升華為中國奮斗者的精神圖騰。
一、山河為箋,一碗面寫盡人間風骨
王海歌將電影人的極致追求融入面食基因,讓“奮斗者小時光”成為一碗“會講故事的面”:
“非遺面藝×影視美學”的跨界實驗
特邀山西刀削面非遺傳承人駐場,面團在頭頂旋舞如飛花,刀鋒過處面條如銀梭穿云,每一根都暗合電影分鏡的節奏感。
王海歌親自監制的“奮斗者三色面”,以紅豆杉汁染出赤誠紅、洪谷山泉揉出清透白、太行黃土和出大地金,象征奮斗者的熱血、初心與根脈。
菜單暗藏玄機
自2010年起,王海歌走遍全國各地尋味,歷時10余載,將山西刀削面的勁道、重慶小面的麻辣、河南燴面的醇厚等九種經典面食工藝融會貫通,以“面食承載奮斗精神”為核心理念,打造出獨具特色的面食菜單。
“金雞鳴春面”用爆炒牛肚的煙火氣致敬電影人的深夜堅守,“白玉蘭拂雪面”以剔透蝦仁演繹東方美學里的留白意境,“華鼎山河面”用36小時牛骨老湯訴說“讓世界看見中國”的執念。
食客落座,餐桌即刻播放華鼎獎獲獎影片片段,讓咀嚼與掌聲同頻共振。
王海歌常說:“這里沒有奧斯卡小金人,但每一塊青磚都刻著中國奮斗者的精神年輪。”
二、秘境為幕,面館即江湖的沉浸劇場
“奮斗者小時光”面館選址澳淶山莊的“風水眼”——背倚紅豆杉古林,面朝飛虹瀑布,將自然奇觀化作餐飲場景的靈魂:
“山水全息餐廳”的詩意革命
270°全景玻璃幕墻讓紅豆峽的四季在食客碗中流轉:春賞山桃蘸面湯,夏觀云瀑落銀絲,秋嘗松露拌金面,冬品雪水煮素面。
“非遺戲臺面檔”的煙火絕唱
古戲臺上,非遺藝人每日上演“刀削面功夫秀”:面團在頭頂翻飛如敦煌飛天,刀光如流星劃過夜空,削出的面條細可穿針、長能繞梁。
游客舉杯拍照時,總恍惚聽見戲臺兩側的楹聯在山風中輕吟——“一箸挑起山河志,半碗盛盡奮斗情”。
三、精神為錨,一碗面里的山河家國
在王海歌的構想中,“奮斗者小時光”不僅是面館,更是一座“平凡人的星光大道”:
“一碗面=一堂藝術課”的公益實驗
每售出一碗面,即向山西鄉村兒童捐贈“光影啟蒙包”(含投影儀、電影繪本、非遺面塑材料)。
去年冬至,王海歌帶著劇組主創在面館包“奮斗者餃子”,直播收益讓300名留守兒童第一次走進電影院。
“每日100碗免費面,一年送出36500碗面”
“奮斗者小時光”面館每日24小時不間斷服務,每日為勞模、軍人、寫生畫家等群體提供
100碗免費面,每年預計送出36500碗面,以超百萬元投入致敬勞動者和奮斗者,踐行一個影視人與其團隊的社會責任。
在太行山的褶皺里,在紅豆杉的年輪中,奮斗者的故事從未老去。
王海歌說:“這里沒有領獎臺,但每一滴汗水、每一口熱湯,都是對山河的告白?!?/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